互联网手机纵横谈(五)----未来


  写了几篇之后,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了,互联网手机的操作方式并不复杂,只是太少人具有全程的操作经验的,传统厂家和互联网公司都缺乏一个彼此深度了解的机会和欲望,这一课,雷军是在给魅族假装投资的时候补上的。而现在不会有第二个互联网人有这个精神去这么做了。既然技术含量不太高,那么也就缺乏壁垒,而作为一个硬件而言,最终还是要落地在产品而非营销之中。乔布斯说,不注重技术,光注重营销和宣传,垮台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目前看,大部分互联网手机,垮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互联网本身没有改造手机,而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这种营销手段最大的优点是因为客单价比较高而创造了大量的流水方便提升企业估值,在利润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好的突破。就好象昨天发布的步步高vx1,就被骂的狗血喷头,就是因为大家并不认可因为设计而带来的价格提升,而普遍还是在谈cpu等配置的问题。

  互联网手机终究会回到一个电商平台和品牌塑造的打法,而不太可能作为一个单纯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也许是认识到位,也许是能力所限,基本保守的进行电商渠道建设还是正确的做法,也必须讲,这些人是真正懂得手机行业的。而单纯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可能会陷入举步维艰,这一点不深入探讨,看结果。

  昨天和博沃手机探讨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虽然小米的三驾马车的生态系统搭建梦基本破碎了,但是在垂直领域建立产业链条的做法却未必不可行。而把手机当作一个产业链的工具而非手机本身,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比如对于博沃bovo来说,强化手机的拍照功能,提供从拍照到处理到编辑成册到在线打印到快递入手的服务,是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闭环的。这样有价格的是服务,而手机仅仅是一个工具,如此便可以避免赤裸裸的配置肉搏战,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从而以手机的形态走向移动拍摄设备的道路。再比如导航设备,也许可以做类似的探索。

  而另一个可靠的套路就是垂直特供套路,针对明星、产业、行业做不同的垂直优化,推出独具特色的特攻机来吸引粉丝购买,内置相关专业的app,把手机变成追星或者行业使用的工具,淡化手机属性,从专属服务中,获得增值收益。比如美剧里面的法医,可以用iphone来收集指纹和数据库进行比对。明星偶像的特攻机就不用赘言了,如何形成收入芒果台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投票也好买壁纸也好,都是好办的。毕竟这些粉丝是真正的情感粉丝,和米粉的纯屌丝形态有很大不同,对收费不会过度敏感。而行业特攻机则尤其有其专业性所在,也容易形成壁垒,这种探索,就留给各大厂家去了解了。比如医生、警察、城管之类的手持终端,和手机的结合或者延伸。

  除此之外,我还没有想到什么很好的溢价策略能让这个行业茁壮成长起来。走到最后,还是电商血拼流血的局面,而最可怕的是,被你忽悠的粉丝存在很高的倒戈风险。

  当然,我们依旧要感谢互联网手机给我们带来的营销启发,尽管其他产品早有社会化营销的尝试,但手机这么一个特殊的商品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带来的冲击和经验还是最极端和最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