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迎来“暖冬”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迎来“暖冬”

  ●    陈 宏 

我国目前经济增速呈上行走势,作为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8月份的8.9%回升至9月份的9.2%、10月份的9.6%,10月份4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保持同比增长。中国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推动结构调整优化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经济回稳的动力明显增强。

汇丰银行22日发布的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显示为50.4,较10月的49.5上升明显,重归50上方扩张区间,创下13个月以来新高。以小企业为主要代表的汇丰制造业PMI重回50枯荣线上方,与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0月份小型企业PMI回升的情况相吻合,印证了企业复苏范围正在稳步扩大,再度确认了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最新走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投资、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在内的10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全部好于预期。前10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7%,创7个月新高,增速比前9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2012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9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1%。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集体企业增长5.1%,股份制企业增长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10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轻工业增长9.1%。

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回到临界点之上。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9%,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是本月制造业经济总体回升的主要动力;中型企业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本文开头引述的汇丰银行发布的11月数据表明,以小企业为主要代表的汇丰制造业PMI重回枯荣线上方,制造业表现出淡季不淡。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39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月回升3.2个百分点。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表明,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19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其中,出口1755.7亿美元,进口为143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2.4%。统计显示,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与出口额的同比增速比9月份分别回升1个和1.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与9月份持平。这些数据的回升,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巩固企稳回升的态势。

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向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协调发展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其中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105.5%,而外需的作用是负5.5%。在内需105.5%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份额中,消费是占了55%,投资是占50.5%。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促进民间资本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1-10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09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2%,增速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9%。

中国经济筑底企稳,内需持续恢复,经济回暖势头明显,宏观经济延续好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激发经济的内生活力,是这一轮稳增长的特点。有鉴于四季度经济复苏延续,明年经济增速预期一定幅度回升。

当前,要做到“六个坚持”,为今冬明春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坚持正确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政策持续发力。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方式转型要更多地依靠内需。要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把改革贯穿于经济转型的始终,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体制改革与法治建设协同推进,围绕科学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调整利益格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经济稳增长营造良好体制环境和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

坚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省直管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防止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在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包容增长中实现转型发展,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