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 价值率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具体表现为经济的增长、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等,但核心内容则表现为社会价值的不断增长,“价值率”就是一个用以描述社会价值增值速率的参量。人类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总是优先发展价值率最大的事物,这样,事物的价值率在根本上决定着该事物的变动方向和基本命运,因此许多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可以集中体现为价值率的变化,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最终都可以从社会事物的价值率变化中找出内在根源。由此可见,“价值率”与“使用价值”及“劳动价值”一样,是价值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量,深入研究价值率的基本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一般规律是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价值率和最大价值率法则概念
任何人类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的输入输出系统,其中价值的输入过程可以看作是价值的消费过程或投入过程,价值的输出过程可以看作是价值的生产过程或产出过程。任何一个价值系统的价值增长速度都可用“价值率”来衡量。
价值率:价值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量Qo与投入价值量Qi之比值称为价值率,用P来表示,即
            P=Qo/(Qi×T)             (2-37)
式中,Qo为产出价值量,Qi为投入价值量,T为时间。
事物的价值率决定着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或价值增值速度的变化情况: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大,价值增值速度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越多地扩大其存在规模;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就会越多地把向该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从而越多地缩小其存在规模。也就是说,事物的价值率越高,人对它的肯定态度就会越坚决,对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会越多地向该事物追加投入价值资源,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人对它的否定态度就会越强烈,对它的反对力度就越大,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显然,当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价值系统如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价值量,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率,由此得出:
最大价值率法则:当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价值系统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率。
二、价值增长率与最大价值增长率法则
当拥有的输入价值量一定时,价值率达到最大值就是价值输出量达到最大值,也就是价值增量达到最大值,由此提出如下概念:
价值增长率:价值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价值增量ΔQ与投入价值量Qi之比值称为价值增长率,用Z来表示,即
             Z=ΔQ/(Qi×T)
=(Qo-Qi)/(Qi×T)         (2-38)
式中,Qo为产出价值量,Qi为投入价值量,T为时间。
根据(2-38) 和(2-37)式可得:
             P=1+Z                      (2-39)
              Z=P-1                      (2-40)
显然,对于纯经济领域,价值增长率就是利润率,因此在经济领域,利润率是所有经济类事物的关键性指标,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所有经济类事物的根本态度,决定着所有经济类事物的生死存亡。
最大价值增长率法则:当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价值系统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增长率。
显然,“最大价值增长率法则”是“最大价值率法则”另一种表述方式。
三、一般社会事物价值率的变化规律
任何社会事物由于其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作用,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事物的形成、发展、衰退和灭亡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其价值率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虽然错综复杂,但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实践表明,一般社会事物的价值率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规律。
 
 
 
 
 
 
 
图1:一般社会事物价值率的变化规律
一般社会事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分为七个基本阶段:
1、培育阶段(0~a)。社会事物从外界所接受的物质和能量要大于向外界释放出的物质和能量,以构筑自身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此时它只能把外界所注入的价值等量地转换成自己所需要的价值,并不能使之产生增值。在这一阶段它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没有生产信息的能力,其价值率初始值为1。但是,随着培育阶段的发展,信息积累到一定水平,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或者自组织功能开始形成),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开始产生相干效应,价值率逐渐提高。不过,这时的信息积累非常微弱,价值率的提高也非常缓慢。此时社会事物的生存能力主要依靠外部力量来维持,有随时夭折的可能。
2、加速发展阶段(a~b)。由于社会事物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身生产的新信息越来越多,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相干效应,其价值率迅速增大,并趋近于社会平均价值率。
3、减速发展阶段(b~c)。由于社会事物内部要素受到自身结构功能上的局限,外部要素受时空上的局限,它对于新信息的生产速度减缓下来,但总的信息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价值率将超过社会平均价值率,并趋近于最大值。
4、转型发展阶段(c~d)。由于社会事物内部的信息生产已基本停止而社会事物的存在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其价值率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逐渐下降。
5、过渡阶段(d~e)。社会事物与社会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对内部要素进行适当调整,社会也会不断地对其外部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使社会事物的价值率逐渐趋近于社会平均价值率。
6、平稳阶段(e~f)。社会事物与社会的相互适应过程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事物的价值率相对稳定地处于社会平均价值率之水平,且其存在规模也相对稳定下来。
7、衰亡阶段(f~∞)。社会事物的内部要素不断趋于老化而丧失原有的信息,或者外部环境出现明显的恶化,其价值率开始低于社会平均价值率,并向更小的方向发展,其存在规模不断缩小,当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就走向灭亡。
社会事物价值率的这种变化规律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实际上,社会事物的变化方式是千差万别的:有些社会事物除了平稳阶段的持续时间很长以外,其余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很短;有些社会事物几乎没有发育阶段;有些社会事物几乎没有波动阶段;有些社会事物几乎没有平稳阶段;有些社会事物还在处于平稳阶段时就迅速消亡了;有些社会事物在平稳阶段后又会因某些内部因素或外部条件的剧烈变化而开始新的周期性运动。
这里所说的社会事物既可以是个人、集体或社会,也可以是某一产品、环境、物质系统或精神系统。
四、事物价值率的分布规律
假设某一理想事物价值率的随机变量有无限多个,且都是相互独立的,而每一个随机变量的变化只会微小地影响该事物的价值率,并不会引起任何突变。根据概率论的“中心极限定理”可知,该理想事物的价值率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价值率分布定律:如果某种事物的价值率由众多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来决定,每个随机变量不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且该事物的数量n足够多,则其价值率P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如图2),记作
      P~Ν(μp,σp)   (2-54)
 
 
 
 
 
 
图2:事物价值率的分布规律
图中,μp为价值率的平均值,σp为价值率的方差,n为事物的个数。
由此可以看出:①给定任一数值,总可以找到一定数量的事物,其价值率大于或等于该数值;②总存在一定数量的事物,其价值率小于或等于零。
事物价值率的分布规律受着不同变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主要有:
1、当社会处于相对变动状态时,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反之较为尖凸。
2、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社会中,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反之较为尖凸。
3、在生产力发展速度较快的社会中,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反之较为尖凸。
    4、复杂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简单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尖凸。
5、新生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旧事物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尖凸。
6、信息产品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平缓;物质产品价值率的分布曲线较为尖凸。
因为在相对变动的、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较快的社会中,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变量,特别是信息因素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动,有较大的变动概率,因而其价值率表现出较大的方差。同样,复杂事物、新生事物和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动,其价值率也表现出较大的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