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下旬,在湖南相对封闭安谧的县城祁东,有一语如石冲湖,在中国掀起一阵微澜。这缘起于县长雷高飞拒绝高调与口号,在万言述廉书低调承诺:“不偷懒、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媒体管它叫“四不承诺”。经媒体放大后,社会争议一时响起,据说县长雷高飞也得到了领导“应有的批评”。批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就承诺本身,如此务实平常,首要一条,至少不符合“先进性要求”。
2012年10月下旬,我应祁东县人事局之邀,围绕“公民的烦恼”,对全县1200多名公务员做所谓“道德讲座”,话题正从“四不承诺”展开。
“公民的烦恼”,事关道德。而与“不偷懒、不贪钱、不贪色、不整人”承诺对应,“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三不为己,四只为人”的雷锋、焦裕禄式精神,两者正同属“一个官员的道德修养”。
当下社会,道德已成为问题。当代官员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道德。
靠谱的道德
今天说的道德,说白了只是“德”。而德最早被规定有具体的内容,在孔子。周朝及其以前,是“道”的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周朝到春秋,是“道”的沦丧期。用孔子话说,叫礼坏乐崩。求“道”而不得,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立“德”。
德的核心,在人伦。人伦核心,在孝、悌。孝就是后代要敬爱长辈,由长辈及长辈,一直爱到山顶洞里的老祖宗。对应孝是慈,慈爱是长辈要厚爱后代,由后代及后代,一直爱到还是受精卵的曾孙,包括还没受精的玄孙。这样,孔子用有等级的仁爱,解决了中国人纵向爱的全部问题。横向爱则靠悌:人首先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爱自己兄弟姐妹的兄弟姐妹,最后直到爱成“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样有纵有横,有等级,有次序,有先有后的爱,就勾画出了道德的完美模型。
这个道德模型,像一架造好的飞机,零件都齐了。但机油呢?就是说,德的原动力哪里来?圣人那里,先知先觉那里。孔子说得很清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以风伏草,必堰。”圣人、先知先觉先修养出人类的最高道德,他们这些道德品质,就像清风、徐风、和风、台风;平常人、小老百姓茫然的道德感就像四处乱摆的小草。经上面圣人、先知先觉高尚的道德风一吹,他们头与身子纷纷朝一边倒。道德影响如此实现,算完成了道德教化。
孔子发明出道德模型,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实践的。他踌躇满志地设计好,用它来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就是今人所熟知的“以德治国”,它被喊了两千多年。
为什么是“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这需要论证。孔子又以经验来做对比,结论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证时明确反对政令与法律,提倡德与礼,进而发明系统的“以德治国”方案。当时与孔子竞争的,还有墨子的“兼爱治国”,杨子的“私爱治国”,老子的“无为治国”,韩非子的“王法治国”。形象地说,要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孔子建议开飞机,墨子建议走路,杨子建议不走,老子建议反过来走,韩非子建议坐火箭炮。为什么在众说纷纭当中,“以德治国”最后被确立下来,在两千多年里都如胡杨一样生而不死,死而不僵呢?
根本原因,也只有孔子的“以德治国”与当时的中国现实完全可以严丝密缝地对接上。
现实是什么?传统中国,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最大的特点,是一个“熟人社会”。爷爷守在这块土地种田,爷爷的爷爷也在这儿,孙子还在这儿种田,孙子的孙子必定还在这儿。邻居如此,同村人如此,同乡人也是如此,全国之内都是如此。
在自然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在个人毫无独立、尊严,迁徙自由不知为何物的传统中国,依靠道德不但完全可以解决社会全部问题,而且也只有道德最有效果。因为自然经济社会,人几乎没有利益交换,只存在情感的交流。社会问题,说白了只是骂架与打架问题。情感上欠了债,如果用命令逼还,用法律规还,大家虽然可以扯平,但相互交恶。交恶不但无法还情感债,反而又加一堆包袱。彼此剑拔弩张,不共戴天,见面羞愧,却还要做终生邻居,天天生活在一起,这真是要命。各自低头不见抬头见,子子孙孙还要仇恨积累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生不如死的代价,谁也付不起。
怎么办?不要讲理,讲情。冤家宜解不宜结,讲和。于是,不要冷硬道理、生硬法律、绝情正义,只讲温暖的情感,求得大家心理舒服,彼此保持一团和气的道德,就成了救命稻草。在群体意识立家、立国的中国,非理性的道德情感,舆论道德的力量,解决了所有社会的纷争。中国文化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做人,强调要人适应团体,放弃个性,也源于此。说一个人“很简单”是骂,说一个人“很复杂”同样是骂。表扬的说法是“不简单”,“不复杂”,这就是中庸。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中庸。
舆论道德要做到既可以管人,也可以杀人,首要条件是人没有自由流动与迁徙的自由。离开祖辈的土地,人活不了;而遭遇舆论谴责,人生不如死。这样道德就具备比宗教、法律更大的威慑力。祥林嫂被封建道德活活逼死,也不敢越封建礼教半步,即是例证。
传统道德,最大的问题,在伪君子。给老百姓吹风的君子,如果自己本身就不是超人、圣人,而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们也经常使坏,却反要求平民百姓做君子,这就很糟糕。譬如孔子,一见老子就被正告:“去子之骄气与多欲”。而号召全国人民“存天理,去人欲”的朱熹,也被人考证自己私欲很多,私生活糜烂。自己是凡人,却要草民做超人,这个弥天大谎,害人至深。这点中西方没有差别。马克吐温小说《谁是败坏赫德莱堡的人?》里,每一个号称正人君子的赫德莱堡人都是事实的骗子、伪君子,都是败坏赫德莱堡的人。
传统道德虽然有致命缺陷,但它多少有作用。就是教化者自己明知是假,他们都不信,但被教化的无知识的老百姓多信了。这也就是“礼失求诸野”俗语的由来。自己发明的东西自己弄丢了,结果在深山老林的老农那里借回来了。传统道德虽然是欺骗,但属于善意的欺骗,虽然操纵道德的人可能使恶,但整体是引人向上的。所以它依然可以管理中国社会。
道德的不靠谱
传统道德在今天中国全面失灵,开始于人口大幅度流动。
当代道德失灵的标志性信号,是“秋菊打官司”。村姑秋菊,为了公平正义,开始被唤起理性,试图通过法的途径,为自己“讨个说法”,道德情感被理智开始打开一道口子,理智成了道德千里长堤的一只蚁穴。
少有人想过,道德是不能追问的,更不能理性去思考的。你只能相信,除了相信,还是相信。发明道德的孔子,当年面对宰我问:为什么父母死了子女守孝是三年?可不可以短些?或者不守?给我一个道理说服我。孔子回答不出理由来,只好以老师的威严发怒说:动物都知道的事,你居然不知道!这事情是公理,不需要论证。你爱守不守,随你怎么着!孔子这样解释“三年之孝”,实在是无法说服人。因为它本来就不需要理,也不讲“理”,属于“秋菊不能打官司”一类问题,一打孔子准输。
当自然经济、农耕社会被市场经济、工业社会完全取代,人的自由流动与人的利益交换,用情感与道德来解决已经完全无效。道理很简单:人一旦允许自由流动,他今天在祁东,明天在广东,后天很可能就到了山东,再后一天极可能已到了纽约东。无论你用多少唾沫星子,也不可能淹得到人。而这样一些自由公民,他们行走江湖,与人的关系,单纯得就只剩一纸契约合同,合同契约如果还靠情感说服,而不靠法律强制,社会将陷入彻底混乱。
中国传统道德,是将每个人论证都是好人来设计的。孟子说,人生而具有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按照这个理论,每个人天生就是好人,只要用道德激发好人的潜能,社会则进入全面和谐。如果你问,万一有人是坏人,或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坏人,怎么办、怎么防?孔孟没说,他们认为,这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假设!
但很不幸,市场经济是将每个人都假定为小人、坏人来设计的。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一是资源都是有限的,二是人都有占有欲望,三是人人都是自私的。三条如果去掉一条,则市场就不存在了。跟雷锋做生意做不起来,他会将自己的东西全部免费赠送给你。如果人人都是雷锋,既不自私,也无占有欲,则商品与钞票全成了多余的累赘之物,他用无私与无欲,证明你做买卖是多此一举。
市场经济假定每个人都是小人、坏人,是自私、贪婪的人;而中国的传统道德,假定我们都是好人,无私的人。这在价值观上,造成对立性的根本冲突。不管理论如何,谁对谁错,事实是,孔子当年用情感、舆论、教化设计出来的传统道德,在遭遇市场经济社会的理性、契约、法治时,开始全面失灵。这在中国顿时造成“道德真空”。
我们怎么办?
面对礼坏乐崩,有人想到退回去。要恢复到孔子之德。这需要几个条件,一是全面禁止人口流动,让每个人安土不迁,舆论依然可以管人、杀人。二要重新设定人与人的等级,需要规定:人与天天生人格不平等,机会不能均等。这样的情感化人治全面取代理性的法治,如果真正实现,则中国历史会大踏步倒退,退步有可能在一万年以上。
但直面现实,需要勇气。
孔子当年以人伦来设计道德,遭遇的冲击不是没有。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一句“众生平等”,就让人伦道德像遭遇9级地震。而到了宋朝,随着世俗社会的出现,交易日益频繁,个人的欲望得到伸张,《金瓶梅》所宣扬的价值观对传统道德构成巨大冲击,最后还是周敦颐发明理学,将佛教、道家都儒家化,而朱熹在他的基础上发明“存天理,去人欲”理论,才将人伦道德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
社会学只有系统的学说,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道德从来不是真理,也无法代表真理,说白了,它只是用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所以具备很大的人为性、即时性。大家都遵守,它就是对的;大家都违反,它就是错的。比方,就性道德而论,古代中国的一个男人娶许多老婆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与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度一样,既不符合生物学的真理,也不是社会学的绝对真理。而从人种的生物进化来看,事实最符合自然法则、人性真理的,反倒可能是摩梭族的“走婚制”!古人将“一夫一妻”看成异端,今人又将“走婚制”看成伤风败俗。可见人的道德感具备很大的时效性,它完全可以通过制度的规定,通过管理者的舆论诱导,将绝大多数人的判断扭曲与异化。
因为道德仅仅是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人为设计出来的,所以,在今天中国人遭遇道德真空的时候,即使我们不需要符合人种生物进化真理的选择,至少也应该为符合未来人类千年的趋势,而做出合理的设计。
新道德
道德确定无力解决今天社会管理问题。尤其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人人变得理性,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人人都想按自己意愿生活,而不愿生活在别人的规划中、设计里,尤其是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逻辑,人的价值观已经比万花筒还多样,道德本身被多样化了,道德共识基本都不存在,再奢谈道德救社会,无异于要鸡爬树,请猴子生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理性的事情,只能交给理性去办。市场源于人口流动,成于平等、理性的交换。也只有平等、理性的法律,才可以取代道德空洞而无用的说教,真正解决社会的问题。
市场激活了人的欲望。我们需要承认,如果每一个正常人都有的欲望,那么它就是合理的。欲望产生了好的社会作用,应该怎么去用法律保护、肯定;欲望产生了坏的社会作用,应该怎么去用法律惩罚、避免。如果我们只要人有好的欲望,要消灭人坏的欲望,将人类完美到纯洁无暇,我们就需要大刀阔斧来改造人性。这是毛泽东已经做过的事。
必须承认人好的欲望与坏的欲望是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好与坏会相互转化。比方江南春利用自己满足虚荣心的欲望来做企业,结果做成了企业家,就是坏转为好。聪明的人,聪明的市场,宽容并接纳不完美人性的所有欲望,同时用理性去做转坏为好的事情。
但市场再灵活,法律再完善,人坏的欲望一旦被强化,并且有漏洞可钻,也会多社会造成颠覆性的破坏。市场化最高,法律最完善的美国,三年前来自华尔街的贪婪,首先祭出雷曼兄弟,并以山呼海啸的烈度,吞噬美国的金融,并如巨足猛兽,危及全球,即是“以法治国”神话告破的证明。
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只能保证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侵犯,而这个权利不外是: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法律无能管到道德。而即使在人口流动的“陌生人社会”,道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还写了本《道德情操论》。
以法治国,以德育人。所以,中国的今天,不是要不要道德,而是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我以为很简单,我们需要不能虚假,也无法虚假的道德。
这就是我称之为“底线道德”的新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说白了,叫“高调道德”。孔子规定君子之道,标准高得离谱,他说自己也达不到。
孔子是圣人,但他规定了一个超人的君子标准,这对中国带来的危害,就是伪君子盛行。历史以下,惟一做到了的,大约只有海瑞。而绝对多数做不到的,除了装,还是装。这就逼得去造假。
中国官场“老黄瓜刷绿漆”的造假,怎么也统计不完。晚清时分最多,鸦片战争明明打了败仗,而钦差大臣,封疆大吏给皇帝的奏折,却全是清一色的胜仗。高官们将报告当小说做,有些还增加了细节描写,活灵活现,真的一样。这都是“高调道德”逼的。
孔子等于提前两千年给中国人的道德做了个登火星的计划。这个超人才能做到的计划,让所有的常人君子,为了做上以道德教化万民的官员,都用尽千方百计,穷尽小说家的想象,造出了罄竹难书的虚假。
要打破“高调道德”,靠“底线道德”。
官员不是道德偶像,不是道德拥有者、发言人,官员就只是在为官的技术上比普通公民高一点。
不能鼓吹什么圣人、超人,承认即使伟大如毛主席,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这就必须对道德重新寻找一个支点。道德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底线道德”就是将道德建立在自然人性之上。
开头说到的“四不承诺”,就是这样一种为官的道德底线。它的好处是实在,无法装,叫人放心。你已经将自己降到地线了,再降就到地下去了。
“高调道德”建立在人伦基础上。人伦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底线道德”则建立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强调人性、自然与个体。如果说,“高调道德”是一种“关系道德”,“底线道德”则是一种“人性道德”。 人性与关系比较,要自然,且无假可做。
中国当下所以出现道德真空,是因为传统道德已经完全无法适用,而新道德还根本没有生长出来。不愿闭门造车的知识分子,应该勇敢走出书斋,为探索建立中国新道德而努力。
靠谱的道德与道德的不靠谱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