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10月CPI连续破“2”回“1”通胀放缓
导语:2012年11月9日上午9时30分,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1.8%,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0.8%,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2012年1月-10月中国CPI、PPI、PMI走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谢逸枫整理]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CPI 4.5% 3.2% 3.6% 3.4% 3% 2.2% 1.8% 2.0% 1.9% 1.7%
PPI 0.7% 0.1% -0.3% -0.7% -1.4% -2.1% -2.9% -3.5% -3.6% -2.8
PMI 50.50% 51.00% 53.10% 53.30% 50.40% 50.20% 50.10% 49.2% 49.8% 50.2%
《凤凰房产》主持人,由请美国格理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先生对此评论与分析发:
主持人:谢先生怎么看今日国家统计局的公布10月CPI数据?CPI低位徘徊,是否表示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降息或降准大概在什么时间节点?
谢逸枫:10月CPI第三个月“破2”连续回落“1”时代,创下33月最新低,CPI已经连续7个月出现负增长,表明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历史低位徘徊状态,往下降的极限已到尽头。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市场预期,呈现筑底见顶之态势。一则10月PPI指数已经环比上涨,有逐步向上的趋势。年底PPI指数可能变为正值。因为PPI指数反映了对未来库存的增加意愿,后市增加库存将要开始。二则日本、美国、法国的宽松量化货币政策推出,导致大量的国际上的热钱进入职工。三则国内货币放量逐渐走高,逆回购成为常态化手段。毫无疑问,物价已经在今年正式见底。但是,国内通胀风险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前期货币超发,国内市场流动性存在和国外输入型通胀及成本型提高等欧美日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扩张,另外一方面是11、12月份CPI很可能继续保持低位,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蔬菜、水果价格有可能上升,仍然会面临上涨压力。
谢逸枫:今年物价有效控制,年内CPI不存在大幅度反弹。CPI低位增速表明低通胀正常运行,说明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留有余地。由于通胀压力舒缓,将为政府推出额外放松措施支持增长留出更多空间。目前通胀已非政府主要忧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在避免房价反弹的同时,防止经济进一步放缓。一方面是今年10月CPI持续低增速,CPI回落给货币政策腾挪出空间,通胀压力下降,意味着货币宽松政策来临,降息降准空间依然存在。另外一方面是10月PPI、PMI同时“双降”,低于市场预期。10月经济回升呈现触底企稳趋势,但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实体经济萧条,外需萎缩疲软严重。三是今年第四季国内经济“稳增长”依然是重中之重。从近期发改委审批项目频繁和投资额达到20万亿及央行多次表态的动作看,中央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虽然央行逆回购已经放量2万多亿,但适当宽松货币政策却是势在必行。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5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7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3.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3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4.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5.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60个百分点)。
烟酒及用品价格同比上涨2.0%。其中,酒类价格上涨4.0%,烟草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服装价格上涨3.0%,鞋类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9.7%,耐用消费品价格持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2.2%,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1.0%,西药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上涨0.1%。其中,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5.0%,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4.7%,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1.3%,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1.0%,交通工具价格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1%。其中,教育服务价格上涨2.6%,文娱费价格上涨1.9%,旅游价格上涨1.6%,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9%。
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3%,住房租金价格上涨3.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0.3%。据测算,在10月份1.7%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6个百分点。
二、 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27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2.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5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3.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4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3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0.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0.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4个百分点;粮食和油脂价格分别上涨0.5%和0.4%,两项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1个百分点。10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3%。其中,衣着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均上涨0.2%,交通和通信、烟酒及用品价格均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持平(涨跌幅度为0)。居住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0.3%。
谢逸枫:预计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降息或降准一次。在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比10月份的CPI高出1.3个百分点。为保持正利率能够刺激消费,拉动投资。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稳定经济增长,明年至少有1次到2次降息,而存款准备金率也有1次到2次下调空间。考虑CPI低位徘徊和PPI连续负增长及防止经济数据超预期下滑,年底或每年年初再次降息是大概率。外汇占款增量上升,估计会影响到降准备金率窗口预期。其实,央行连续两个月二度降息,且为非对称降息,加上贷款利率下限进一步扩大,中央稳增长的意图非常明显,通胀持续回落也为降息提供了条件。再度降息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主持人:请你分析下10月CPI回落的原因是什么?今年政府CPI控制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完成?
谢逸枫:10月CPI下降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天气良好,各地蔬菜供应充分,蔬菜价格持续回落,PPI上涨是因9月中起原材料价格上升。二是猪肉价格也下降,外加节日因素逐渐淡化,翘尾因素影响逐步减弱。三是国内流动性与外输入型获得控制,未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四是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和货币政策没有实施量宽的调整,土地和产品价格稍微下降。
谢逸枫:通胀压力正在处于下降,通胀回归合理水平指日可待。从CPI走势看,全年CPI会在3%-3.5%上下波动,估计11月CPI开始将保持小幅度上涨,今年政府CPI4%控制目标应该可以完成。今年以来我国CPI呈现加速下行趋势,10月CPI同比上涨1.7%比9月增速回落0.3%,连续第三个月破“2%”重回“1”区间,环比连续7个月负增长。CPI持续33个月保持增速回落,使我国两年多的“负利率”得以转正,为央行通过降息加大预调微调“稳增长”提供了空间。尽管央行已于6月、7月连续两次降息,毫无疑问,10月份CPI1.9%低位徘徊,意味着正式开启降息窗口预期,货币宽松化政策一触即发。10月份PPI同比实现8个月连续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放缓,与之相随的是通胀持续低位运行,通缩预期加大,应该谨慎宏观经济会面临通缩风险。
主持人:10月通胀低位运行,对中国楼市有什么影响?
谢逸枫:10月CPI继续保持低位通胀徘徊,预示货币与信贷进一步放松,意味地方楼市调控微调城市将不断增加,助对楼市回暖。一方面是降低购房者支付成本和还贷压力,解放更多刚需与改善置业者,促进销售成交和。另外一方面是降低房企融资成本,缓解资金紧张趋势。毫无疑问,一旦房贷政策松绑,今年第四季楼市“量价齐稳”,呈现出比去年同期更加火爆场面。
谢逸枫:估计会因供应短缺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显然明年房价将进入全面上涨。一则是土地低增长供应,而保障房也低供应,新增供应大量减少。市场供求不平衡,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为零。二则新增土地与新开工及完工项目指标增速下降。三则是调控从严基调转向微调进入维稳,年内调控放松预期强烈。货币与房贷政策字已经放松。因此,未来更城市实施放松调控的政策出台。四则是房价已经出现明显上涨苗头,并且连续上涨5个。楼市回暖加快,价随量升趋势出现。同时,购房者谨慎态度转变成积极入市。五则是去商品房库存量快速,房企提前完成年销售任务,房企资金压力逐渐消除,房价缺乏下降动力。况且,今年稳增长的目标之下,全国大量的投资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财政透支,土地财政将进一步推高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