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要使农民工由暂居型转向市民型转变


城镇化要使农民工由暂居型转向市民型转变

 

白 明

 

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形势充满变数。受到欧债危机、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拖累,2012年的对外贸易增长明显放慢。据海关统计,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增长7.3%;进口16503.7亿美元,增长4.1%。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问题再次被提升至刻不容缓的高度。事实上,即使没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数,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扩大内需也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方向。至于怎样扩大内需,办法很多,问题也不少。现在看来,的确有一个如何才能够抓到点子上的问题。现在,答案进一步明确了。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看成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两天,也有一些媒体记者希望我就扩大内需的事情谈一谈看法,年末,我也就顺着城镇化这个思路谈一谈吧。

从扩大内需角度来看,与以往相比,城镇化的内涵已经改变,未来将不再单纯追求表面的城镇化率,而是在放开户籍、用工制度、基本医疗、教育等配套领域下功夫,帮助农民工由“暂居型”转向“市民型”,进而扩大消费和内需。

  实际上,城镇化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高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但是这并不是城镇化的所有意义,让农民工从过去的暂居型转为市民型是城镇化的重点所在。当他们真正在城市扎根下来,住房、装修、家电等对产业链条带动力强的消费需求将较过去大大增加,一个农民工的拉动作用非常小,但整个群体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就相当大了。

  帮助农民工由暂居型转为市民型对于扩内需、促消费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同样100元钱,农民工的边际消费率显然高于有钱人,而前者的消费档次比较低(相对于有钱人出国旅游、奢侈品购买等,他们更多购买的是生活必须品,)也比较适合中国产业发展和国家供给能力,可直接拉动中国产业发展。

  我们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不过,城镇化帮助农民工从暂居型转为市民型,也意味着在开放户籍、用工制度、基本医疗、教育等相关配套领域推进。对于北上广这种城市而言,一下子放开户籍政策不现实,但是对中小城市而言,开放户籍具备条件。

当然,通过积极推进城镇化来扩大内需方向是对的,但政策落地还要做许多工作。为此,一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唯有如此,城镇化才能够真正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