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差距关键要保证农民收入增长更快一点
刘纯银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也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2月16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让大家为之振奋。然而,尽管1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启了农业发展的“黄金期”,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不仅解决了“13亿人吃饭问题”这一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且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不容不得忽视的是: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逐渐拉大。要不折不扣地实现“收入倍增”目标,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因为只有农民的收入翻一番,才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只有保证农民收入增长更快一点,才能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那如何保证农民收入增长更快一点呢?
首先,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观念陈旧、信息不畅等情况,除了要宣讲惠农富农政策,提供信息引导服务,帮助农户转变观念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如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综合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实用农业技术、病虫害测报、供求信息等动态资讯,尤其是要为农民搞好市场预测、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规避市场风险。防止农民由于市场意识不强、信息不灵,看到涨价就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谷贱伤农”的现象发生。
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一方面加强调研,根据地方实际实际情况,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发挥地域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点,瞄准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如推动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金银花种植和牛羊等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强化乡、村两级网络建设,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
第三,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要搞好农资服务网络建设,防止和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避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确保农业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四,彻底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说过:如果改革不到位,那么尽管农民收入会增加,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还会逐步扩大。实践证明,林毅夫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前,二元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依然存在一条鸿沟,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依然是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村居民。如农民工和城里人即使从事同一工作,并且工作质量丝毫不逊色,收入也仍然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还不能普遍享受医保、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福利待遇。
总之,无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还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成就,农民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到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稳定农业的基础工业上,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努力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尽快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保障他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