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周创业板新增6家排队上市企业,截至本月20日,IPO排除待审企业已达837家,排除企业越来越多,不仅意味着今后发审委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大,新股上市给市场造成的压力方面亦同样如此。而且,按照目前的现状,累积数量将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
一方面是新股发行已变成事实上的暂停,一方面是待审企业不断增多。如何缓解排队企业形成的“堰塞湖”问题,监管部门显然无法回避。而鉴于企业对融资的迫切要求,发行债券、转入新三板、到香港H股市场上市等,成为分流排队企业的最佳方式。实际上,监管部门已于日前降低了国内企业赴港上市的门槛,而发债与新三板,对相关排队企业的吸引力又非常有限。
另外,为了将那些存在业绩包装粉饰行为的企业扫地出门,监管部门的核查已经启动,而主要目标则是财务的真实性。如果核查能够动真格,那么“问题”企业将会现形,排队企业的规模有望缩水。
其实,类似的核查在2009年IPO暂停后同样进行过。监管部门此次欲“故伎重演”,其目的显然并非仅仅只是缓解IPO排队压力这么简单。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高”发行,二是业绩“变脸”,并且“变脸”的速度、范围以及幅度均愈演愈烈,也招致市场的广泛诟病。因此,三年之后再现核查,其意义不言而喻。
客观上,A股连续三年“熊霸全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新股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以及包装粉饰上市后导致的业绩“变脸”现象等,亦是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上市公司无节制地“圈钱”,因为保荐机构等中介不认真履行职责,最终导致新股发行不得不再一次“被暂停”。从这个意义上讲,保荐机构等中介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除了伤害到投资者之外,自身亦为其所累。
根据保荐制度的相关规定,保荐机构与保代都应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职责,因此,监管部门此次启动的对排队企业财务真实性的核查,本属于保荐机构等中介的“分内之事”,根本就无须监管部门多此一举再次“强调”。但其中的问题却在于,目前到底有多少中介机构是“合格”的呢?
业绩“变脸”新股的鱼贯而出,至少说明某些发行人披露的信息中存在严重问题。但遗憾的是,尽管新股业绩“变脸”已成“常态”,但监管部门却似乎一直无动于衷。既没有对相关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进行认真严肃的查处,也没有出台新措施加以防范,而是任其不断蔓延。郭树清声称对于“股市下跌监管部门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笔者以为监管不力,处罚不到位也是其中之一。
排队企业形成的“堰塞湖”并非没有方法应对,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是否有魄力与勇气付诸行动。比如,对像珈伟股份、万福生科这样保荐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保代撤销资格,保荐人暂停资格两年以上,保荐人与保代定然不会与发行人再同穿一条“裤子”。对像绿大地这样造假上市的企业(包括包装粉饰现象),通过出台新规的方式责令其立即退市,并要求其赔偿投资者的损失,造假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当然没有哪家企业再愿意包装上市。如此,对于核查,监管部门也就无须一再强调,那些“问题”企业亦会知难而退,排队企业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了。
缓解IPO排队压力何必“画蛇添足”
评论
编辑推荐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