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是太极秀又何妨?


  笔者今天中午看央视《午间新闻》,报道说湖北武汉市掀起“电视问政”热潮,武汉各区的区长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官员在镜头面前“应期末考”,接受广大市民的质询。

  对于目前各种形式的“问政”,笔者比较钟情于“电视问政”,因为这是一幅现场动态图画,官员们无疑都需要站在前台接受质询,官员在“问政”中的话语、神态、思想及其应对策略等表现,自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受到各方的极大关注。

  据报道,尽管官员们直呼“冒汗”,但是,一些武汉市民通过电话、微博等方式表达诸多不满:一些官员答非所问,打官腔、打太极、说空话。

  这些问政形式到底是创新还是作秀?笔者以为,“问政”既然是一种公开的考评,官员就必须要打破“爱找茬的公民就是麻烦制造者”的思维定势。一个好政府、一位好官员,就要负责任敢担当,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失职不推诿,不退缩不回避。

  但是,敢于担当,不退缩不回避,并不是说要和群众的意见硬碰硬,针尖对麦芒,在“问政”中对官员的各种误解甚至是不理解都会大量存在,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拍砖”现象,执政者要善于顺势而为,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将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它特点就是顺势而为,以柔克刚,就是遵循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将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某些群众不懂管理,更不了解具体情况,问得问题显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唐突,面对这种情况,要做到所有的回答都能让观众满意,那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能够当场决断则决断,而不能决断的,要巧妙应对,总比问责双方当场发生冲突要好。孔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慢火烂炖,细细入味,不能着急,因此,打打“太极”又何妨呢?

  武汉电视问政成为官民交流的全新平台,掀起了官民互动,情系百姓的新热潮。但迎“期末考”官员笑着进“哭着”出的结局,也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问政”?

  “问政”不是责难,不是辱骂,更不是搞人身攻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问政者先要懂政治,最起码要先了解具体情况,再来问政,否则就是说外行话,会造成极大的政治误判。允许你说外行话,我为什么不可以打“太极”呢?

  有时候,打“太极”是完全必要的,这不是回避矛盾和错误,而是“顺势接招”,为了今后进一步解决矛盾和问题积聚足够的能量。

  我们应该看到,武汉电视问政的大胆创新,表明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心与诚意,其正面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笔者认为,“电视问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打打“太极”也是可以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官员也应主动改变身份,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到田间地头,下到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面对面知民情,心连心谋发展。掌握第一手民意村情,为更好服务民众奠定基石,做到有错必纠、有腐必查,同时,政府部门更应加大政务信息、工作动态的公开力度,做到及时、公开、透明,为官民互动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打造廉洁政府、阳光政府。

  电视问政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凸显出官民互动中的平等、可亲、和谐等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百姓参政、议政、督政的热情高涨,一套套新方法将随之诞生,从而促进政务更公开透明,实现民主政治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