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压力


  《华尔街日报》在二月曾经发表社论,对美国制造业进行了一番历史回顾:自1947年以来,美国经济扩张了将近7倍;美国制造业也大致扩张了7倍。到1970年,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为22%。尽管有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的崛起,这个份额40年来基本没有改变。2011年,制造业经过两年的下跌后,出现了11.2%的反弹。真正变化的是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二战结束后为25.6%,到2010年仅为11.7%。与此同时,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24%上升到一半左右。美国制造业在战后雇佣着三分之一的劳工,如今则为八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恒定的美元价值计算,1947年每位美国工人创造的产值为3.5万美元,如今则为15万美元。自80年代末期以来,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了103%,远远超过其他产业。

  David Brooks在其《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也指出,标准普尔500大公司每位员工所创造的平均产值,从2007年的37.8万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42万美元。两年前奥巴马许诺五年内让没有的出口翻倍。如今看来这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目标。在David Brooks看来,美国现在出现了两种经济:一种是进行全球化竞争的经济,这当然包括制造业。这个部分的效益不断提高。另一种是与全球化竞争比较隔绝的经济,如医疗、教育、政府等等。这一部分因为免于竞争压力,效益停滞不前。

  这样的区分当然不乏武断之处,至少需要详细界定。在医疗领域,医疗设备、制药业等等,显然属于全球竞争的领域。但是,医疗保险业则属于鲜有外部竞争的服务业。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全球化最充分的部门之一,是美国脑力进口的主要孔道。但是,被教师工会所主宰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则大致为闭门造车,生均教育经费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国家,但学生的表现则在发达国家中属于中下之列。

  以上分析,至少挑战了我们多年来所津津乐道的“后工业社会”的神话:似乎制造业已经过时,服务业才代表着进步。其实,服务业包括零售业、义务教育、政府等许多低竞争性产业。固然,沃尔玛有着仅次于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中心,用以调控全球商品的采购、经销与运送,革命性地改造了服务业。但是,沃尔玛的职工大多还是第一线的售货员,一个中学生即能胜任。美国一个中小学的数学老师,也许并不懂数学,也许家长怨声载道,但靠着教师工会的保护,人家在那里照样旱涝保收,未必会被懂数学的人给替换掉。与此相对,制造业则越来越需求训练有素的高技术工人,乃至大企业纷纷和当地的大学结盟共同培训职工。

  过去三十年,中国以充裕廉价的劳动力,把低端制造业几乎网罗殆尽。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小、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美国制造业经过痛苦的转型后,不仅保存了有最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且不断优化提升,其“比较优势”再度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