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西方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开始流行并备受年轻人的青睐。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前不久,《香港商报》记者针对“情人节”习俗话题采访了笔者艾君。采访后艾君有所感悟,写就此文,供朋友探讨—
中国有没有传统意义的“情人节”?答案应是否定的
中国人该如何对待中西方的节日?要“两条腿走路”
“情人节”就是“情人节,切莫用西方概念绑架中国传统节日
艾君/文
公历2012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于是关于情人节的话题,近来也开始广见于媒体网络。
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关于“情人节”的话题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从近几年的文化现象看,在一些商家和民俗学家以及媒体的共同忽悠下,不仅把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赋予了“中国的情人节”的元素并开始打“中国情人节”的牌子,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学者还把中国的“元宵节”、“中秋节”统统都在与“情人节”撤关系,大有一番把中国传统节日“改朝换代”趋势,大有一番不去做“情人”的文章,就不叫过节的倾向。
虽然节日属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间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我国一些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都是因为其具有已久的“节日称谓”和固有的节日思想和主题的。文化永远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盲目复制或改变其固有的名称或者思想、主题,其节日的存在价值就会成为浮云一片。
在一片大唱“中国的情人节”的声浪中,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国历史传承下来的节日“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是不可能形成社会推崇的普遍的民间基础的,没有民间基础也就没有节日之说,也就是不可能存在“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的。
在我国古代近代,因为长期受传统封建礼教影响,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主宰,男女之间并非那样开放,“情人节”属于一种恋爱婚姻自由习俗,也属于男女私订终身的婚姻方式,这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不可能存在的文化元素或内涵。
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若男女自由接触或私订终身,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属“伤风败俗”,轻者受父母责骂、亲友唾弃和社会谴责,重者受家族惩罚。女人长大后往往屈从“三从四德”,听天由命,“嫁狗随狗”、“嫁鸡随鸡”。所以,在这种封建礼教和社会氛围中,历史上是不可能形成以崇尚“婚姻自由、私订终身”这种“情人文化习俗”的。节日是一种连续性的民间所普遍推崇的文化习俗,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情人文化”不可能成为一种节日习俗而去推崇,那么,何来延续下来的“情人节”呢?
即便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曾规定一夫一妻制,但末能彻底实施。官绅富豪蓄婢、纳妾,三妻四妾者不乏其人。穷苦百姓困于生计,大龄未婚和终身未娶的“单身汉”、“和尚户”多见。而真正妇女获得解放婚姻被提到社会普遍性来认识并逐渐被当今社会认可,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并立法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一些西方习俗影响,一些商家、民俗学家或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便把曾受到我国文化禁忌的“情人”搬了出来并开始编撰故事与“七夕节”、“元宵节”甚至“中秋节”与西方“情人节”相联系,相提并论,让“中国情人节”这种节俗得以普及和发扬,真可谓我行我素、用心良苦!
可见,中国传统婚俗受传统封建礼教影响,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主宰、父母包办,推崇的是“三从四德”,听天由命,“嫁狗随狗”、“嫁鸡随鸡”的婚俗,因此,我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不可能存在“情人节”的称谓、思想和主题的。
必须申明的是:本人不反对现代年轻人青睐并在社会盛行的“西方节日”,也不反对年轻人崇尚过“西方的节日文化”。但如何对待中国的节日文化上值得思考。兼容并举可以,但不能破坏中国节日文化的本质和思想,更不能搞“投降主义”屈从于西方的节日思想和主题,把西方的文化强加于中国文化。因此,在传统节日复苏问题上,更不能用西方的节日概念、思想和主题来绑架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称谓”。
西方情人节就是“情人节”。西方情人节,英文叫Valentine's Day,是公历2月14号,来源是纪念罗马帝国违抗皇帝命令为勇敢为情侣举行婚礼的神父Valentin。而我们的“七夕节”就是“七夕节”。俗称的“七月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同样,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八月节”等也都有其固定的文化内涵、节日习俗和节日主题。
对于传统节日问题,尽管民俗有着多元性和发展性,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而增补其新内容,也可变换过节形式,但“名称”和其本来的主题思想及内涵的东西应该得以保留,如果为了哗众取宠、追求猎奇,连这些本质的东西都给变了,以我看这种传统节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谈不上去保护和传承和发展了!
在此艾君强烈呼吁:西方情人节就是“情人节”,请珍惜、珍爱我们传统节日文化,尤其要珍惜我们传承已久的“节日概念、称谓”和节日固有的思想、主题。在对待我们传统节日问题上,尽管我们可以吸收兼容一些西方节日的好的元素和内容以及形式来丰富补充发展我们自己的节日文化,但切莫用西方节日称谓、概念和思想主题来肆意绑架践踏我们中国固有的节日文化!
眼下,尽管我们一些传统节日处在低谷,可当你观察后也不难发现,当今中国,何止是节日文化呢?我们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还是“两条腿走路”为好。西方好的东西我们要兼收,不要回避;同时,也应该有信心、有胆识、有动力打造自己的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自己的文化真正热起来后并极力走出去。这就是“兼收并举”“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文化发展之路。
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要站在中国看世界,同时也要站在今天看历史,要站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大潮流中去认真思考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不能陷入主观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机械主义的文化观看待文化发展问题。中华民族毕竟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但是,近百年来,我们的自傲、自怜心态,造成对外来文化好的东西、有影响力的、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接受过少,我们的文化成为了“修道文化”,关起门来守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数了几千年。应该承认,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落伍于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大潮流,我们还坐在祖宗的太师椅上看月亮,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好时代,吸取别人之长,发展自己的文化。在国际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还有许多理念和意识的禁锢需要打破,需要转变。
艾君说过,节日是一种文化,文化的时代性标准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认可的东西往往很难代表时代性,同时,年轻人也是现代文化传播给大众的“助推手”,尤其是现代传媒的时代,好坏都是年轻人在主宰传播,所以,解救中国节日的主要策略不是融进更多的元素,而是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在保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便的情况下,尽心尽力提高年轻人的兴趣和关注度,因为,年轻人也是现代文化传播给大众的“助推手”,没有年轻人的关注,也就没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传播的动力。(艾君/文,2012年2月5日草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