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充分具备了这一条件的孔子,有着更远大的抱负,他以恢复周礼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全社会有序稳定为己任,更要以仁政救天下,而恢复周礼、实施仁政,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仁人志士,上可尊王下可牧民——于是,孔子“学移民间”的私学应运而生,并有着与“学在官府”分庭抗礼的强大生命力。
孔子创办平民教育,大概开始于他的“而立”之年。其后,这种投入了自己全副身心的教学活动,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梳理孔子三十岁至七十三岁终老的四十三年的教育人生,他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三十岁开办私学至五十岁仕鲁之前,为他的平民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平民教育的前期,大概二十年时间。第二阶段是在他仕鲁四年、流亡列国十四年之后,即他生命的最后五年,是他平民教育的后期。其实,就是在他在鲁国为官和流亡列国的十八年间,他的教育活动也一直没停止。可以说,孔子几乎是毕其一生的精力,投入在这项为中国教育开山的事业之中。在孔庙大成殿的前边,有一个独特的建筑,一方高台之上建有一座朴拙而又不失华丽的亭子,两重飞檐,金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亭上高悬的竖匾上有金代文人党怀英手书的两个大字:杏坛。这是金代的建筑,此坛则是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修孔庙时所筑。因为孔子,“杏坛”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词。其名起始于《庄子·渔父篇》中的一段文字:“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具体这片树林在曲阜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证可考。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孔子当年教学,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
创办平民教育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