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景气之下,对于2012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引发诸多争议。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欧元区陷入严重衰退,中国2012年增长率最严重情形下可能下滑4%。
由于欧债危机久拖难决、全球经济一片乱象,导致中国净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及房地产调控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减速,而消费总体上又相对稳定,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减速在所难免。但从种种因素看,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快速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调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建立,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在于:过去计划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基本作为唯一参与主体;目前中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真正独立经营决策、多样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如民营经济、外资企业以及各种合作经济体等。同时,即使是国有企业本身,其经营决策也更加市场化并相对独立。
正如同分散投资往往能通过组合内相对独立的不同资产间相互风险对冲,来降低组合的波动、避免集中投资波动幅度较大的缺点,大量相对独立经营决策的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中独立运行,也将有效缓解以往宏观经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大起大落的V型或倒V型状态。基于各自对市场形势的独立判断,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以及企业之间充分博弈,自然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波动程度。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形势下,房地产投资依然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相对高位正充分体现了这种博弈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中国天量井喷的民间资本,迫切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这些天量民间资本已开始涌向产业基金等各类私募股权基金、信托、及银行理财等进行投资理财,造成相关融资渠道的爆发性增长。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调控以及股市的震荡下跌,原有的虚拟经济投资渠道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渴求和良好的增长潜力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等因素开始吸引民间资本的目光,这客观上将为实体经济注入资本力量,对实体经济的相关产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此外,尽管目前市场对房价下跌形成的一致预期将会导致近期房地产投资的快速下滑,但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并未结束,中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仍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打压投资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推迟了部分刚性有效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有效需求必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因此,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或许已经终结,但市场需求的存在将使该行业步入正常盈利发展的轨道,未来房地产投资还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并逐步增长,将从客观上减轻对宏观经济的震动。当然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调整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不太可能一步到位。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总需求增速进一步放缓,通胀压力自然会得到有效缓解,当前中国宏观政策最迫切的、首要关注目标实际已经更加倾向于“稳增长”。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导致劳动力工资上升,宏观经济很难再回到“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一旦政策放松过大,通胀随时都可能重新抬头,相应的宏观政策不会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放松来碰这条红线。同时,房地产调控也决不会轻易放开,在调整尚未到位的时候放松调控,只会令房地产价格出现报复性反弹,导致调控失败。除此之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都将会尽可能地采取种种措施来“稳增长”。
事实上,当前中国政府强调保障房建设,明确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强调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等在很大程度上为的是“稳增长”,避免经济快速下滑。当然,由于财力方面限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作用范围和力度毕竟有限,且有些政策作用的效应相对间接,最终可能还是会倒逼货币政策挤牙膏似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宏观经济快速下跌的可能性不大。最近两个月PMI数据有所企稳,以及去年12月M1、M2同比增速也有所提高实际正反映了经济具有较强的内生力量,显示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的态势趋于稳定。不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项中长期任务,是中国经济长期矛盾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得以解决,因此中国经济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调整,以时间换取空间。
中国经济“急跌”可能性不大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