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战略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以我为主战略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赵庆明
摘要:自2009年中国央行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也起了很多争执,并且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似乎在偏离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国际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交易媒介,其次是定价功能和作为储备资产。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工具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对象,正是基于此,要谨慎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开放,但是并不需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定价、交易媒介、储备资产等基本功能战略性的推进,同时需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来配合和支持。
关键词:货币职能;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力度,人民币的结算范围已经由跨境贸易扩大到境外直接投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也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也逐步增多,并且分歧较大。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忽视已有国际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工具日趋复杂和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国际大背景下。总之,人民币国际化之路需要战略性的整体的考量和推进,不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货币国际化是货币基本职能的国际化
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国际化就是指一国货币跨越国界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那么,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由此,将货币的主要职能归纳为五种,并且认为这些职能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的五种职能依次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存手段、支付手段和国际货币。这是商品货币制度下的货币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天然是金银。所以说,在商品货币制度下,尤其是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就不仅是国别货币,也是国际货币。
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货币是由国家依靠强制力发行的信用符号,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信用纸币由于并非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并不必然具备国际货币的功能。西方经济学一般将货币的职能归纳为价值尺度、流通媒介和储备资产。由此来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对于货币职能的描述基本一致。
美元是当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占据着最重要的市场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政府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并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金汇兑体制,才使得美元取得了与黄金等同的国际货币地位,并由此取代英镑成为当时唯一的国际货币。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黄金非货币化,金本位体制结束,全球由此进入信用纸币本位制。然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没有随着金本位体制的结束而终结,反而是摆脱了与黄金挂钩的束缚,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此后,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日元等也(有意或无意)加入到国际货币的争夺战中,相继跻身国际货币之列。
以下从既有的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角度)来归纳国际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一般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即在国际商品市场上行使价值尺度的功能。美元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定价货币,甚至是个别大宗商品的唯一定价和结算货币,例如石油。萨达姆执政时的伊拉克政府曾经倡导用欧元作为全球石油的计价结算货币,当时的伊拉克也确实在其出口石油时使用欧元进行交易,也一并将其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也都变成了欧元等其他国际货币。但是时至今日,欧元并没有取代美元在全球石油定价和结算中的地位。澳大利亚是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澳元也是一种国际货币,但是铁矿石的交易主要是使用美元而不是澳元来计价。
2、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即在国际贸易中行使交易媒介的功能。在当前全球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处于垄断地位。美元不仅用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结算中,也广泛的用于美国之外的国家间的国际结算。日元尽管位列三大国际货币之中,但是除了日本的对外贸易中有所使用外,在其他国家间的贸易结算基本没有份额。即使在日本的对外贸易计算中好像也从未占到半壁江山。在1980年,日元结算在日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中分别占到31%和4%。到1989年,日元结算在日本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尽管有所提高,但是也分别只有37%和15%,出口结算量大于进口结算量,使得通过对外投资、日本政府日元对外贷款、外国政府武士债券融资等渠道流出的日元由此回流日本。此后,随着泡沫危机的爆发和持续的经济低迷,这两个比重迄今也未见起色。
3、外汇储备资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美元比重为60.7%,创19993月来最低水平,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他货币,处于首位;欧元所占比重则有上个季度的26.2%上升至26.6%,日元比重与上季持平仅为3.8%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调整反映出了各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地位的演变。尽管数度被寄予厚望,特别提款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但是特别提款权的货币构成及比重调整,却显示出了各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上的位置及地位演变。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特别提款权之前,可以说,美元是当时全球唯一的国际货币。创设伊始,特别提款权与美元有相同的含金量,所以,一度被称为纸黄金。黄金非货币化后,特别提款权改由当时16个最大贸易国的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定价。19811月,特别提款权改为由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5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定价,并自此每5年调整权重一次。当时,美元的权重最高,占42%;德国马克次之,占19%,日元、法国法郎、英镑均为13%。此后,尽管各种货币的权重有所调整,但是美元的权中始终处于首位。最新一次调整是20111月,美元权重为41.9%,欧元为37.4%,比1999年欧元刚诞生时的32%,增加了5.4百分点。英镑现在为11.3%。日元为9.4%,与1996年至2000年时的最高点18%相比,下降了8.6个百分点(参见表1)。由此可见,在过去20年里,日元的国际地位下降最大。
特别提款权的货币构成及演变

日期
美元
欧元
德国马克
法国法郎
日元
英镑
1981.1-1985.12
42%
 
19%
13%
13%
13%
1986.1-1990.12
42%
 
19%
12%
15%
12%
1991.1-1995.12
40%
 
21%
11%
17%
11%
1996.1-1998.12
39%
 
21%
11%
18%
11%
1999.1-2000.12
39%
32%
18%
11%
2001.1-2005.12
45%
29%
15%
11%
2006.1-2010.12
44%
34%
11%
11%
2011.1-至今
41.9%
37.4%
9.4%
11.3%

说明:199911日欧元诞生后取代了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在特别提款权中的地位和比重。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由上述可知,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应主要体现在商品定价、贸易结算和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如果在这三方面无法占有相应的位置,则不能说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二、应厘清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
当前,很多研究人员将人民币的国际化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额可兑换。果真如此吗?
一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允许境内居民用本币兑换成外汇用于境外的资本项目下的投资或交易,另一个层面是允许境外的非居民可以用外汇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用于东道国的资本项目下的投资或交易。如果一国对资本项目下的主要项目仍然实施管制,就不能说该国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当前常用的说法是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因为没有任何限制的完全可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避税天堂外,并不多见。即使美国这样高度开放的国家,也非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联邦层面和州层面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很多限制,甚至禁止。
通过以上对资本项目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含义的简单分析与界定,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涉及到资本项目对内对外开放,也涉及货币之间兑换关系,而货币国际化则是国别货币走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一般货币职能的过程,二者从根本上说不是一回事,从它们的涵义上也看不出存在顺序上的承接关系。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国资本项目的对非居民的开放(注意这里用的是开放,而不是可兑换)也确实是有要求的,或者说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对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主要体现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国外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也包括外国政府,其手中就会积累一部分人民币资金,当资金比较少时,存款就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当积累的人民币资金达到一定量时,他们必然要求保值和增值,其中最可能和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允许他们能够投资于一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是不是我们的所有的金融市场(包括资产市场,例如房地产市场)都应该对外开放呢?显然也不是。尤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我国开放存款市场和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市场)就完全能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需求。
当前,有关国际金融法规也并未提出国际货币的母国必须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身立命的根本性法规,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宪法,是调整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最为根本和最为权威的国际性法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成员国的一般义务中,其第四款为兑换外国持有的本国货币,这些本币也仅限于最近经常性交易中所获得,或者是此项兑换系为支付经常性支付所必需。除此之外,协定对成员国货币在国际间使用没有任何别的要求或限制。
    三、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寄希望于离岸市场
当前有很多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论述,特别强调离岸市场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但是,如果追溯离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就能发现离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只是有利于扩大既有国际货币的国际化的程度,并不容易发现哪一个国别货币是靠离岸市场成为国际货币的。
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冻结了中国存放在美国的外汇资金。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本国外汇资金的安全,将原来存放在美国的美元转存到巴黎和伦敦的商业银行。这些接受美元存款的银行发现正好有需要美元贷款的企业和政府,于是一边接受美元存款一边发放美元贷款,由于这项业务不受美国法律的管制且又较少受业务所在国法律的约束,由此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
随着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今天离岸金融市场的含义和业务范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再仅限于离岸存款和离岸贷款,还有一些高风险的衍生品业务,特别是已经实现了国际化的国别货币能够在全球24小时和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被持续交易。也正基于此,当前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不再特别强调和区分离岸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业务。
笔者不主张做大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担心人民币成为投机的对象。当前,境外居民尤其是香港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乐意持有人民币的主要动机是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走势和升值预期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投机)收益。随着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的逐步扩大,无论是金融管理当局还是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持有者,必然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推出人民币的相关金融衍生品,并有可能对人民币升值产生更高的期望,而这并非是一种国际货币应该具有的基本职能。
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尤不能忘记日元所曾经经历过的惨痛的教训。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进日元国际化。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升值,日元成为国际外汇市场最耀眼的明星,是国际外汇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货币(美元除外),直到欧元诞生进入市场。尽管日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作为国际化最基本的职能交易媒介和储备货币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而主要是作为投机对象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推高了日元的汇率。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突破80日元大关,相对于1985年初,10年间累计升值超过了220%。也正是因为持续升值对于日本境外的日元融资者来说成本较高而减少了日元的使用,所以,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中日元并没有占有相应的地位。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发行过武士债券,尽管当时利率相对于美元等货币要低和条件优惠,但是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来发现反而比借美元支付了更高的成本,相当不划算。还有一点教训不能忽视。这就是,尽管自1990年以来日本经济衰退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但是毫无疑问,日元被过度投机以及过快升值,最起码加速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化解升值预期
一国货币被接受为国际货币的最佳动因,是结算比其他货币更加便利,是币值比其他货币更稳定。绝不能是因为它比其他货币有更确定的升值走势,如果是这样,它作为国际货币的一般功能必然被弱化,甚至忽视,而会成为一种被投机对象,正如日元所有经历过的。币值稳定并不意味着升值,而是国外的居民和机构对他的购买力稳定更有信心。
尽管人民币升值走势与升值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境外企业和个人接受人民币,但决不能长期如此,否则,日元的惨痛教训一定会在人民币身上重演。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化解人民币升值预期,而这必然要求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及顺差规模大小已经成为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预期以及预期升值幅度的最主要参照指标,也可以说之所以市场上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主要是因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当前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举措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为出口降温和加大进口来减少贸易顺差。为出口降温可采取的措施有:取消对两高一资商品和基本上不存在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的出口退税,适度提高工资尤其农民工工资,对排污企业征收的税费要能覆盖治理成本等。加大进口的措施包括降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减少不必要的非关税壁垒。出口退税与关税、进口环节税同步大幅度调降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但是这样做却有利于实现贸易平衡。我国是在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当时的主要情况是我国外汇短缺,希望通过退税来鼓励出口,达到增加外汇收入的目的,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已经不再外汇短缺,而是外汇储备过多了,在这种情况,当然有必要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9年和2010年,我国出口退税额分别为6486.61亿元和7327.31亿元,约占当前税收净收入的10%左右,每美元出口商品平均退税分别为0.5398元和0.4644元。同期,我国关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合计分别为9213.6亿元和12514.91亿元,进口额分别为10056亿美元和13948.3亿美元,平均每美元进口商品征收的税分别为0.9162元和0.8972元。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进口货物都会被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只有属于一般贸易的进口货物才是被征税对象,如果这样计算,平均每美元进口商品征收的税分别上升到1.7258元和1.6296元。如果再刨除一般贸易中的设备、生产资料等免税、低税货物,与居民生活关联度高的单位美元进口货物所被征收的税会更高,再加上流通环节的高成本高利润,在中国市场上的最后售价必然大幅度高于进口价,几倍于原产地价格,这也必然抑制我国居民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不利于增加进口,不利于实现贸易平衡。
二是实现资本的双向平衡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领域,以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通过提高技术门槛、管理门槛、资金门槛将低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挡在国门之外,这样既能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又能减少外资的流入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DI),尤其应该放开个人和私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对于一切没有必要的限制措施要坚决取消。藏汇于民是民间、居民的含义)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创造条件使得个人和企业愿意持有外汇资金。由于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个人和企业不愿意持有外汇存款。20116月末我国的外汇存款为2564.13亿美元,仅比2002年末增长70.2%,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长了360.1%。同期,个人的外汇储蓄存款不仅不增,反而是净减少了347.20亿美元(参见表2)。二是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持有境外资产。这些投资会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相应项下的资本流出,有利于实现资本双向流动,实现资本项目平衡。这些投资也会反映在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的资产项下的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根据国际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截至20113月末,在资产项下,收益率较低的储备资产70.89%,而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两项合计仅占13.22%。而在负债方,高成本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两项合计占总负债的71.08%。就从中国国际投资头寸来看,我们的资产与负债在结构上极不匹配,资产中以低收益资产为主,而负债中则以高成本负债为主。
2 2002年以来我国外汇存款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外汇存款
其中:企业存款
储蓄存款
2002
1506.67
515.86
893.59
2003
1487.06
519.26
855.14
2004
1529.99
576.04
802.37
2005
1615.70
694.77
743.81
2006
1611.21
721.74
644.01
2007
1599.04
840.62
503.67
2008
1791.03
988.16
529.37
2009
2089.17
1061.34
584.28
2010
2286.70
1278.13
583.43
20116
2564.13
1796.02
546.39

说明:“企业存款”的口径,2002年至2009年一致,2010年为“企业定活期存款”,口径略小;2011年又变成“单位存款”,口径略大。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是加大对热钱的检查和处罚力度。进入我国的热钱主要是混在贸易、个人转移、外资、外债等项目里面,这放大了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以个人转移为例,汇入我国的单个人转移以侨汇为主,2000年以前每年的流入量从未超过100亿美元,1990年全年仅为4.48亿美元,2000年也不过67.13亿美元。2002年首度超过100亿美元,为137.09亿美元,此后快速增加,2008年达到525亿美元,此后两年尽管有所回落,也分别达到426亿美元和495亿美元(参见图1)。由于我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华人华侨,他们通常会向国内亲属赠送外汇资金作为生活费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侨汇成为我国重要的外汇资金来源,当时政府以优惠的价格从个人手里购入,用于从西方国家进口紧缺的设备和物资。近来年,侨汇收入突然增加,大大超过了一般生活需要,但是相应地,个人外汇储蓄存款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参见表2),还有所减少。因此,这其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外汇资金用于了股市、房地产投资或者干脆结汇后存入银行坐等人民币升值,这部分外汇资金也就带有了热钱性质。
1 1991年以来我国个人转移收入走势(单位:亿美元)
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设想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定价、贸易结算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只有在这些方面占有较大和较稳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够说是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为此提出如下战略构想:
1、积极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部分大宗商品在国际上的定价货币往往只有一种,即唯一性。在一些中国具有垄断地位的进出口商品上,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它们的人民币国际定价,抢夺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稀土、铁矿石、大豆、石油等。一旦人民币成为某种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其主要结算货币也必将是人民币,必将使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得到质的提升。
2、扩大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市场份额。鼓励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其全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周边国家之间的对外贸易提供额外的便利,促使他们用人民币结算。与传统友好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互利为原则改为人民币和对方国家货币计价结算。
3、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和贷款全部使用人民币。鼓励受援国用人民币从中国直接进口,如果他们从第三国进口,也应提供人民币结算便利。
4、为周边国家和传统友好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现在是很好的时机,由于美国债务危机和经济增长前景不明,国际上对美元前景不看好,一些国家正在寻求外汇储备比重的多元化。此外,部分国家为了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也有意寻找发达国家之外的投资方向。
为配合以上设想的实施,我们应该鼓励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走出去,为人民币在国外的流通和储备提供便利。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全球的布局远落后于我国工商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它们的跨国经营需要。一国货币在国际上的结算,主要由本国商业银行完成。早在殖民地时期,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也随着它们工商客户一并走向海外,它们的工商客户走到哪里,这些银行就在哪里设点经营,为它们提供融资和结算。通过考察,我们就能发现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等货币的国际化都与它们本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密不可分。最近几年,澳元、加元等新兴国际货币也离不开它们国家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支持。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布局极不完善,无法满足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的需要,也不适应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树清:《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比较》2004年总第15
2、郭树清:《中国是世界货币经济中富有建设性的力量》,《投资研究》2011年第7
3、赵庆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根源及治理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8月号
4、赵庆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国际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7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