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形象


  《山木》中这则故事的编者,公然在自己的想象中,把孔子的立场倒过来。实质上是站对儒家的对立面,延续《论语》中孔子与隐者的辩论。大公任式的人物,《庄子》中有一大串,如《德充符》中的兀者王骀,《渔父》中的渔父,都是对孔子作道家思想启蒙的教师。《庄子》让孔子叹服向往的高人逸士还有不少,但出埸最多者莫过于老聃。孔子与老聃面晤,向其请教有8次之多]其基本套路是,对孔子的仁义观念屡加批驳,然后老聃进而对孔子面授道之机宜。

  《庄子》中的这三个故事,涉及孔子的人格、世界观、政治选择等不同主题,作者未必是同一个人,对孔子曲解的程度也差别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孔子塑造成正面人物。这是对孔子人格资源的一种运用。《庄子》对孔子的承受与不满,均与道德理想与关。孔子的道德观念,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个人修养,一是社会理想。道家拒绝儒家以礼为中心的仁义观念,矛头指向是后者。至于个人人格方面,不仅不攻击,还要加以利用。让一个受人尊敬,饱学、谦虚、有爱心,而又勇于改错的孔子,来宣称他要放弃原本所立志践行的社会理想,比之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攻击,应该是高明得多。个人修养有关的道德是日常生活道德,对日常道德的把握,不靠复杂的道理,而是凭对善的直觉。这种能力植根于人性的深处。道家大概缺少这种资源,老子本人没有授徒行教,事迹飘渺,形象太虚。这迫使《庄子》的作者们要挖空心思,改画孔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