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支持成渝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
成渝经济区规划图商报图形 王若静 制
综合传媒消息,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七大目标。规划指出,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
《规划》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区域开发指导方针,对“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了统筹规划。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支持河套灌区等8个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发展;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等5个重点区可持续发展;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支持沿边开放区加快发展;支持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
重庆的31个区县: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
一、7个方面奋斗目标
《规划》按照中央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到2020年要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在综合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改革开放等7个方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45%等等。
《规划》提出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支持河套灌区等8个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发展;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等5个重点区可持续发展;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支持沿边开放区加快发展;支持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七大目标
1、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
3 、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
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
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
7 、城镇化率超过15%。
二、9大重点任务重大工程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包括: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大农业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加强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指导协调,凝聚社会合力,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
三、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四、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等,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 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成遂渝发展带:培育成为联接双核的新型经济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渝广达发展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要建成联接成渝的重要经济带。
五、西部大开发六大亮点、两个重点、一个途径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据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
“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5%和13.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以数万亿元计,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
国务院已先后批复3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十二五”有以下亮点。
开发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发方式: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布局: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发重点: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发机制:更加注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发政策:更加注重差别化支持措施
两个重点
建设领域将继续强调交通、水利两个关键环节。
交通建设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铁路建设要加快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区际通道、与周边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公路要进一步强化路网衔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建设连接东中部地区的公路干线和国际运输通道;民航要加强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
水利建设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同时,国家将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完善国内外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输送管网。
一个途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围绕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地区将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六、成渝经济区背景资料
(一)、川渝两地的渊源
在中国西南,巴山蜀水之间,300公里的距离内,同时出现了成都和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它们是一对双子之城,一个是蜀文化的凝聚,一个是巴文化的结晶;它们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
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淀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以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公元前316年巴、蜀统一于秦后,巴和蜀分别作为川东、川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这个格局连同巴和蜀的名称,便一同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吃一样的“麻辣”。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地人民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情谊让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成渝经济区的由来
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原副院长林凌是成渝经济区最早的倡议者之一。据他介绍,早在“十五”末,成渝经济区概念就已经提出。1997年,林凌教授在完成《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时,他就提出成都与重庆必须合作,建立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经济圈。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成渝两市、川渝两地提出了密切合作的更高要求。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
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2004年起,四川、重庆分别成立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领导小组,每年进行一次高层互访,共同召开合作论坛和区市县长联席会议,对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双方签订了“1+6”协议:在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下,进行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文化、农业、警务联勤等方面的合作。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在“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成渝地区是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地区首先推进是很重要的。
200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历时两年进行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结题。10月,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经济区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6年,成渝双方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合作协议》,达成共识共建“成渝经济区”。
2007年4月,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考察,双方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确立了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宣告双方将携手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第四极”。
2009年,重庆市政协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团到四川省进行调研,并与四川省达成共识: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机遇,促成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2010年2月27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与重庆、四川两省市交换意见会在重庆市召开。会上,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强调,要从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贯彻国家战略的要求、体现地方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成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要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规划高度、体现规划特色。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成渝经济区获批后,成渝两地携手,重庆着力两江新区建设,成都力推天府新区建设,共同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作为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成渝经济区,必将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上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成渝经济区基本情况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 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 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城镇化率43.8%。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域内GDP总量达到2.27万亿元,人均GDP约为2.3万元。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经济区
国家支持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
成渝区网 - 成渝经济区综合门户网
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支持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