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13——批判“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与“目标管理”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一总结指引了许许多多的企业管理者,但显然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误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是应该这样解释的:在企业管理中,不管你知道得有多少,你如果不用于实践,或实践失败,那么你就不能说管理成功。但不是告诉我们,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我认为,管理其实应该是先知而后行。

我起初并不是一个管理人员,是学技术的,因为机缘巧合,被领导安排在了管理岗位。因为对管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茫然,我的行动也就相当的盲目。如果我工作前就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或许以前两三年才做到的事一年就可以解决,这就是“不知而行”与“先知而后行”的差别。

轮胎子午化是大势所趋,国家政策也是鼓励子午胎,限制斜交胎。所以说,生产子午胎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项目。但我国众多生产子午胎的企业,却感觉到吃亏不小。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只看到了国家的好政策、国外子午胎企业的成功,但没有看到生产子午胎的严格——对技术、对管理的高要求,当这些条件还不具备时,理所当然就应该掏学费了。(我并不是希望大家不生产子午胎,而是希望大家知道我们的问题所在,才好针对性地去解决它。)

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何其短暂,究其原因,也是“不知而行”带来的结果,众多商人挣到了钱,于是投资开办企业,但他们连企业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继续以商人的理念经营企业(其实我将“商人”与“企业家”分开是不正确的,在当今社会,成功的商人与企业家是等同的。只是为了表述明白,沿用了传统的“商人”概念),结果等他们明白了企业,却已经耗尽了钱,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到头来连为什么失败也不知道。

在我看来,管理其实应该是先知而后行,然后在行中去纠正、完善知。

 

设定一个成功的目标,然后去完成它,这就是所谓的目标管理。这一理念已经扩展到企业的所有领域,例如大到企业的利润目标、市场占有目标,小到企业中每个人每天的工作目标。既然是目标管理,这个目标就应该是可完成的,例如企业今年的利润是多少、营业额是多少等,如果没法完成,目标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沿用这一理念,在质量领域应该如何解释呢?当然也就只能将质量目标定为百分之多少了,但绝对不能定为百分之百,因为百分之百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实现过。

事实上,任何非常成功的企业对于质量的追求都是“零缺陷”,对质量的要求都是百分之百。风靡全球的6δ质量管理,也并不是将质量目标定为“废品率低于百万分之3.4。从这一点看来,传统的目标管理似乎不适合于质量领域,因为与目标管理相对应的是绩效考核,如果为了实现这一管理活动,那就只能将目标降低了,这又失去了前面所说的目标管理的精义,当然管理的效果也就不太好了——永远也无法将质量做到最佳!

6δ与ISO与什么区别呢?6δ是采用立项的方式去做,而ISO是系统地去做,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但我认为6δ比ISO有一点要先进,就是6δ制定的目标其实是100%,而ISO却没有硬性地规定质量目标是多少,于是导致了很不一样的结果。)

 

                                                                                                                                                        c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