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涯战略规划(一)
王一博于2012年3月10日贵阳小河金竹镇朝晖社区
(一)生涯战略规划之立志
前段时间,在与春雷兄、俊伟兄及小朋友谢辉聊天,聊到尽兴的时候,谈到了“生涯规划”。这促使我想写点关于生涯规划之类的东西。
前几天,无意间翻看旧日记本,看到了“俯视山河”的字样,让我想起了,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在自己的小蜗居里挂了两幅字,一幅是“奔向清华”,一幅是“俯视山河”。这两幅字都是自己写的,“奔向清华”是行书,“俯视山河”是隶书。这是我最早的生涯奋斗目标,也可视为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我认为,生涯规划,或生涯战略规划,往往是从立志开始的。人们先前的立志,往往是先给自己一个奋斗的“方向”,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往往都是在这个“方向”里。
在当时,这两幅字刚挂上墙后,我非常害怕让人看见,怕旁人看见后会笑话我。但我最终还是一直把它们挂了下去,甚至把“俯视山河”还装裱入了玻璃像框里,正正规规地挂了起来,让自己天天都能见到,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说起用来励志的这两幅字,能见到的人并不多,能理解我心境的人就更少了。我印象里,安平兄、连杰弟、青宁弟、月红弟都见过,能理解我心境的,可能只有安平兄和青宁弟了。所以,面对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理想,人们往往是很寂寞的、很孤独的。当年,诸葛先生未出山时,自比管仲、乐毅,也曾让人笑话。我“俯视”一下“山河”又算得了什么呢?“志当存高远”嘛!其实,“俯视山河”也不是什么伟大的创意,“俯视”只是为了站在“顶层次”、“战略层次”、“运筹层次”,看待“山河”的“问题”或“兴衰”。我的“俯视山河”仅此一解,没有余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心境,有时是不太让人能理解的。
当然,那时我还没有能力将“俯视山河”的志向目标化、系统化,未能像矢矧先生的《自我革新的战略》一书中讲的。但,我是从这儿走出来的、走过来的,直到现在,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我从未后悔,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
立志往往是自家的事情,而成事往往是环境的事情。汉末就有例子,诸葛孔明缘于刘玄德的信任,佐玄德公而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有同样雄才的胡孔明,则落得一个“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境地。当然,帮人成就一番事业未必是好事,而“无案牍之劳形”也未必是坏事。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在诗中也说过“此生无为终守道,向来情切蕴大成。”的句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道”非彼“道”,一切随缘就好。
人立志可以,但不能有太重的“功利心”,“功利心”过重,势必失去“淡泊”、“纯洁”的心境,失去“淡泊”、“纯洁”的心境,势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进而失去通过立志修炼出来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所以,立大志的人,须要读读《易经》,还要了解或精读《心药方》、《十八条戒律》、《诫子书》之类的基础东西。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天天就这么生活着、作息着、面对着、践行着、运作着,立志要的就是这么一种心智模式。又如《心经》言道“照见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无罣碍”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