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鹰爸暴雪中训儿子 4岁娃雪地里裸跑》(http://edu.sina.com.cn/zxx/2012-02-06/0759325536.shtml)这篇报道后,在对“鹰爸”这种严密而特别、甚至有点残忍的教育方式感叹之外,更多的是想到了在当代到底什么是最佳的小孩教育方式。
近几年里,随着信息沟通渠道的增多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开放,在幼儿教育这个以前正统的不能再正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类是关于孩子性格塑造的,有人对家里“小皇帝”般的溺爱方式提出了严格管教和强烈意志锻炼的观点,这类是以“虎妈”及“鹰爸”这类为代表。另一类是关注孩子从小教育模式的,有人对传统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模式提出了不按照传统教材教,而坚持自己按需培养的观点,这类是以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方式为代表。
其实不论哪种类型和模式,父母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从小严格管教锻炼的,担心以后孩子被宠坏,没有了意志力;提出自己教育的,担心传统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不让孩子过早上学的,是担心孩子过早没了童年,以后会得抑郁症。只不过父母的不同成长经历和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并把自己的遗憾想通过孩子来进行实现。
对于具体那种教育模式更为科学,我认为很难下定论或者说有明显的好坏之分,这需要取决于孩子的特质(先天的体质和天赋)以及童年时期所处的环境,如果不考虑这种具体情况,而一味地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鹰爸”的教育初衷主要是考虑了孩子出生时的先天不足,虽然做法有点残酷,但是他想用后天的锻炼来弥补或者说治疗解决先天的问题,也是一种因地制宜。郑渊洁不让孩子上传统的教学课程,是他本身从事儿童研究和写作,他可以有更加体系的时间和方法来培训孩子,或者说用另外一种方法去学同样在校学习的知识,其内容并没有减少。
但是,在近几年我们的很多家长却把这类观点当作法宝来教育孩子,而不考虑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电视上播过一个妈妈为了担心孩子没有童年,怕未来得忧郁症,坚持说孩子的最佳上学年龄是8到9岁,因此自己的女儿坚持不上幼儿园,到了年龄也不上小学,完全在家里和父母过,结果等9岁孩子上学以后才发现根本融入不进去团队,思维方式怪异,每隔3个小时就想爸爸妈妈,导致孩子在学校里到率先忧郁了。
因此,如何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取决于环境和孩子的特质。无论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多少问题,毕竟大多数人都在按照这个体系学习,如果没有郑渊洁这样的爸爸或者全职教育的家长,你剑走偏锋可能最后影响的还是孩子。如果确实忍受不了现行教育问题,可以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进行不同于常规的补充教育,等到了高中毕业再按照孩子的兴趣去选择更新的教育方式,可能风险就会很低。或者按照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及早发现他的兴趣,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兴趣教育,也一样可以成才。现在的大部分成功人士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只不过在他们较为独立时的细分教育引导的较早,或者因环境和机缘被迫而造就成功的。
绿色植物离不开水和阳光,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能离开社会及地域环境这个土壤,一味的标新立异,只能是拔苗助长,最后无法融入社会和发挥特长,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孩子的教育应该因地制宜,“鹰爸”的教育可以理解但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