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卡通发展现状


城市一卡通发展现状
——2012年2月最新归纳
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1994年6月,经国家金卡办申请,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审定,邹家华副总理批准,颁布了国家金卡工程总体方案,并启动了首批12个试点省市的金卡工程建设。随着数字化3G产业的融合发展,金卡工程“一卡多用”、推行多功能卡以及12个试点省市“一卡通”工程建设的陆续深入,我国IC卡应用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各类IC卡的功能拓展与相互融合发展的步伐在加快。在金卡工程试点省市,行业性IC卡应用与城市“一卡通”工程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两者的渗透与融合,推动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同时不断创新营运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也为跨部门和跨地区的合作与联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建设领域IC卡应用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应用带动行业启动。1997年,原建设部设立专门机构,着手启动行业IC卡试点工作。1998年批准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昆明、哈尔滨等城市作为应用试点城市,拉开了城市建设领域IC卡在全国各城市系统建设及推广应用的序幕。第二阶段:统筹规划提升应用规模。2003年,原建设部正式发布《建设事业IC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加强管理、一卡多用”的指导方针,全面推动城市建设领域IC卡应用建设工作。第三阶段:技术创新加快行业发展。200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行业需求的CPU卡研发完成。2008年合肥率先使用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的CPU卡,由此带动了M1卡向CPU卡迁移的发展变革。城市IC卡应用逐渐呈现出系统建设标准化、技术产品科技化、应用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新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IC卡系统,其中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并使用统一安全密钥管理系统的城市近150个,已经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直辖市、90%以上的省会城市以及110多个地级市;累计发卡量2亿2千万张,CPU卡发卡总量已近9千万张,遍布全国的城市一卡通IC卡系统已经与政府公共事务信息系统融为一体[1]

作为目前全国发行量较大的IC卡应用领域,城市一卡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个别城市应用发展到目前400多个城市应用;从简单的存储卡到智能CPU卡;从单一公交应用到涵盖综合交通、公用事业、风景园林、智能建筑、数字化社区、停车管理、物业管理、小额消费等40多个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已有十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体系。城市一卡通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平台搭建、安全体系建设以及运营模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已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通卡。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圈的建立,城市一卡通开始出现规模化的跨行业、跨区域应用,IC卡将从本城市单一应用到跨城市、跨区域及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应用。目前,上海、南昌、嘉兴、湖州、绍兴等5个城市已经正式加入了互联互通,标志着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跨出了重要一步,将为国家城镇一体化、城市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圈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显然,进入“十二五”,城市一卡通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 相关数据来源于2011城市通卡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