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探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世界经理人》3期杂志采访了华人在西方管理学界的第一人陈明哲,谈到“中国企业需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时,陈明哲指出: “我们华人在追逐西化的旅途中已走得太远,到了该重新思考的时候了。真正适合我们的是什么?适合华人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什么?西方的东西究竟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把陈明哲的上述思索放到现实语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十年来东西企业间力量对比的演变轨迹。近十年,大陆企业发展迅速,即使在金融危机后,依然逆势上扬,而一直视为学习楷模的美国却企业成片倒闭、失业率上升。

  现实中的落差使得我们的企业家重新审视东西方企业间的不同,许多人开始质疑西方管理模式的适当性与永续性。同时,这种波动也从企业界反馈到管理学界。看来在金融危机中,西方企业善于流程的把控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能拯救企业,大量西方企业的倒闭潮也让华人企业家清醒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一些不好的问题集群暴露出来。那么,既日本模式之后,该如何看待华人企业的管理模式?未来30年,什么是中国企业转型的正道?您又如何看待陈明哲先生所倡导的“王道价值观”?

  谈到企业发展模式,就不得不提我最近人们热议的一篇文章,叫《模式害死人》。通过因为模式导致一些企业从卓越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平凡,从平凡走向破产的真实案例,告诫广大企业不要轻信模式。文章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和入木三分的分析都让敬佩不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和广大企业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对“模式”含义的曲解。

  一提到模式,大家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华为引进IBM的流程管理体系,就是麦当劳、肯德基、国美、苏宁、淘宝的运作方式,把模式的人为的缩小定义为这些高级的、前卫的运作方式。这些大公司做的先进的、时尚的、前卫的是模式,无店铺经营、关系营销、传统百货商场也是模式。由此看来害人的并不是模式,而是人们曲解了模式的概念,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好适合的模式。

  其实,模式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适合不适合之别,没有好坏之分。对任何行业来说,适合自身发展阶段、适合客户需求、自己能驾驭把握的客户就是最好的模式,也只有选择了最适合的模式,在这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身、市场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和价值。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冷静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的事实,对应的企业最高决策层也要做好相应的对策。笔者以为,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我们的企业必须联系国家、行业与企业的实际,照搬外国的管理模式是难以搞好中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不少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在认真学习国外管理理论和继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中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学家和企业高管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影响日益增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变化,笔者以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除了要与社会文化相协调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同步调整。众多的事实说明,西方企业之所以走到今天,西方社会文化有不可推卸的原因。而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来说,肯定脱离不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中国有很深厚的企业管理思想,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在研究中国的古典思想,借鉴到现在来推动企业现在的企业管理,而我们的企业家也在借鉴国外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大家知道,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方管理和西方管理可能有差别,但是都是管理的一个分支。譬如,外国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说明什么呢?西方人擅长分析,西方人一看不行了动刀子。

  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现实来看,西方的科学化、自动化的管理应该是我们企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企业家应该在人家这个东西基础上,把咱们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儒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融进去,结合我们的现实国情;利用别人的长处,发扬自己的长处,结合行业的变化,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我们要密切关注企业发展的演变,按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定向,什么时候建立文化,什么时候建立标准,什么时候建道德观念等等,先把这个根本解决了就能创造出来适合的管理模式了),这才是我们企业管理模式的最高境界。

  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的本身,改变的只是事实的认识。人是一切事物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决定因素。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效率,只有把人(管理者、员工和顾客)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思维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方法是模式的保障,利益最大化是模式追求的目标。无论什么模式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如果自己的企业团队缺乏对新模式的把握能力,那么再好的模式到你这里也会变成“害人的模式”。即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也一定要坚持。马云曾说过:我之所以成功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一天。从模式的设计,到模式运作,模式修正,复制阶段,每一步都是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到最后最终取得好模式给我们带来的最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