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乎__张教授说的对吗?


 私有化乎——张教授说得对吗 ?
[都市新闻]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今日在微博称:“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庞大下去,中小企业将没有出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在去市场化的道路上前进的话,中国经济会有更大的麻烦。 至于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张维迎认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只是一个决策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如果一旦下定决心解决它,没有什么困难,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股票都在市场上,需要做的只是怎么把这些股份转让出去,分给老百姓。”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3月17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和世界:宏观经济与结构调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未来几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国企私有化,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张教授说的对吗?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私有化曾经红过一时,休克疗法曾被捧为“改革的第一良方”,但是实践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几乎无一例外。在金融危机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张教授坚持这一论点,实在有点思疑!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76日文章]题: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作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说:“几年前,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无拘无束的市场的信仰——几乎将世界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即使是在这一意识形态的全盛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直到2007年——美式去监管化资本主义也只是给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中最富有阶层带去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事实上,这一意识形态长达30余年的全盛时期中,大多数美国人的收入在年复一年地减少或是停滞不前。此外,美国产出的增长在经济学上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的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腰包,因此增长只能通过消费来维持,而消费又只能通过越积越多的债务来融资。”可见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像张教授想的那么完美。私有制也不像张教授说的那么神圣!
墨西哥《每日报》1月26日文章题:国家资本主义繁荣,新自由主义衰退(作者 墨西哥国际问题专家、该报专栏作家阿尔弗雷多.哈利费—拉默)却赞扬国有企业的优点是:“企业由专业人士而非官僚或者亲朋好友管理。”文章说:“国家资本主义在1870年的德国和1950年的日本曾经盛行一时,但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拥有如此高明的手段”,“数字让人不得不服:国家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过去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过去10年中国GDP增长了两倍多,达到11万亿美元,国家成为中国150家主要企业的最大股东”,“全球最强大企业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践行者,汇集世界四分之三石油储备的十三大石油企业全部为国家所有,例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国有企业的成功身影几乎存在于任何产业”。 作者把前者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把后者称为“自由资本主义”。我虽然并不完全同意作者这样定性,但国有企业确实不如张教授所说的那样不中用。,
实际上,私有化的毛病也是很多的。这里不访举个例子。
报刊文摘3019期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最后的疯狂:谁导演了渤海油田的‘掠夺式开采’”。文章说, 9月5日,在渤海溢油事发生3个月后,蓬莱19——3油田正式全面停产。该油田是中海油与美国的康菲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发的油田,其中,中海油拥有 51%的权益,康菲则拥有49%的权益,并担当作业方。“在合同到期前进行掠夺式开采,这几乎已经成为外资石油公司在中国领域实施开发的惯用伎俩。”
按照菲与中海油合同约定,2012年年底,双方就将重新商定合作模式,中海油可以将作业权收回,或者是调整双方的分成比例,而至2014年,中海油将进一步收回该油田的权益。同时根据双方合作的协议,出于技术保密等需要,中海油甚至没有权“随时派人到作业方康菲石油作业方康菲石油平台上去实地勘察”。康菲就利这些规定,“掠夺式开采”。一方面加大增压注水电潜泵的功率,也就是加装变频器提高电潜泵机频率,另一方面,不顾地质条件,频繁打新的注水井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量。从而完全违背了工程技术原理,使地质状况出现问题。七部委联合调查组根据康菲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及调查组的详细核察,在蓬莱19——3油田 B平台B 23号,本来该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这样可以防止地层不一而再形成超压乃至地层破裂。然而,康菲并没有遵守这一操作规程,而是采取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地注水。
在发生溢油的C平台,在事故发生前夕,康菲公司刚刚新打一口名为C20的注水井。而正是这一口新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并由此引发了海洋石油开采中最严重的灾害——井涌。这种合资油合同到期前:狠捞一笔的做法,并且不是康菲的个别现象。这是严重的教训,”这是私有化典型的失败事例,我们没有必要将私有化神化。
新中国成立已走过62年,后3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辉煌的32年,世界为之惊叹!世界人民都在研究。中国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教训,但不是如张教授所说,中国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五年规划是‘一批聪明人干傻事’,国有企业也就是不如私人企业。”张教授说国有企业都不如民营企业,有失偏颇。说“五年计划是‘一批聪明人干傻事”也远离事实。美刊的文章说,中国的崛起要归结为长远的思维、规划和管理的延续性。而五年计划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制订“十二五”规划,花了近两年时间,除了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官员外,不同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专家以及民主党派和众多行业团体代表,都参与了规划草案的起草咨询。更重要的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也参与进来,根据本地实际提供了具体意见建议。让政府和公众通过五计划制定,每五年都能概括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是一次经济民主的大演练。我们还围绕五年计划,制定了功能区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规划,并已成功地实施,这有什么不好?这几十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美国也投来羡慕的眼光,怎容张教授一概抹杀?我们的惊人成就就是靠这个体制取得的。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但是美国也有美国的麻烦啊!美国恰恰缺少具备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缺少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和安排,缺少类似的“十二五”规划,而让“短视、功利、表象化”遮住了自己的视野。
 
中国主张国家对关键的、起着直接作用经济领域,实行国有化。它可以起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发展功能。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快速扩大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①发展公益经济,诸如全国十大工程建设,大西北开发工程,不仅惠及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而且促进了全国协调发展;②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创新条件。公路、铁路的兴建,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兴建,拉近了彼此间距离,加快了信息交流,节约了运输成本,为创新、为提高竞争力鸣锣开道。西藏铁路工程浩大,耗资巨大,建设环境恶劣,近期收益前景又不那么好,一般个人、企业不会投资建设,现在由国家来建,建得又好又快,世界都为之拍手叫好;
二,应对随时发生的各种危机的稳定功能。我们处在经全球化的大进军中,面对着敌对势力的遏制,跨国公司的挤压,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积聚力量,打开局面,非组织国有大企业不可。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能与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竞争的航空业。世界市场千变万化,一些重要物资也需有些储备,需要及时调节,舍国有企业也别无它路。
今年,广州为应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采取公有制连锁超市“农超对接”的方式平抑菜价,蔬菜销售价格比私人商贩、一般超市低30%——50%,正体现了大国有企业稳定物价的作用。
  [俄罗斯报纸网1020报道]题:147家跨国公司控制全球。文章说,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缜密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这说明跨国公司就有这方面的爱好。如果我国的百分之四十也掌握某些跨国公司手中,我们每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征得跨国公司的肯首了!跨国公司能让中国人民这么干?
   三,平衡市场力量和调节社会分配的调节功能。社会主义的宗旨就是共同富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化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需要我们强化调节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又我们国家大,地区间分配收入差距离大,欧洲这些小国可以通过二次分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我们难要大一些。需要通过建立公有制经济,走资源分享这条路子。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再说,此产业与彼产业的获利功能大有区别,例如金融,处在产业利益分配链子的最高端,具有很强的获利能力,且与其他产业关系最密切,把大银行掌握在国家手中比掌握在个人手中好。还有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产业也应该掌握在国家手中,不要迷恋私有化。事实证明国有银行也可以管好的。从现在资本主义的现状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积累的最大化,贫富间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危机频发,我们还要步其后尘?
经过几年努力,中国已经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一起发展壮大,政府在国有部门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龙其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都得到充分展示。如果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将很难如此有效地应对应对危机。
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也不符合事实。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说他在任七年零五个月。他刚上任时,央企数量是196家,他卸任时,央企减到123家;他接手时央企总利润为2400亿元,至他2010年8月离开时,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由7家世界500强,增长至38家。他也不承认国企是垄断企业。
英国《卫报》1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经济成就挑战已破产的美英市场共识(作者修马斯﹒米尔内,七雨晴译)。文章说:“今天的中国已和毛时代的计划经济迥然不同,拥有大量民营企业和大规模外国投资。但其混合经济模式仍建立在国有银行和国企基础上。欧美政府试图利用间接(迄今为止完全无效)机制恢复危机风暴中心的民间投资,而中国拥有的是直接促进投资、就业和收入杠杆。这种核心国有机制是过去30年中国非凡增长的关键。奢谈中国经济将要或应该演变为欧洲模式毫无意义。在很久以前大多数欧洲国家就将国有经济成分的经济体销售一空,已丧失了中国拥有的那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金融或工业杠杆。”文章又说:“拒不承认私营及市场经济的失败是当前危机的核心问题,或拒不考虑新形式的公有制将在中国经验启示下发挥作用的可能性,都是蠢行。”这是原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和英国《卫报》的一席对话,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让人担心的是,国内“反国企”的思潮从来没有停止过,张教授可能也算其中的一个。我们的国企前期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现在仍有大量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在当今全球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竞争加剧的情势下,大型国有企业的存在确能起到稳定经济的“定海神针”之效。世界确曾出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但不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英国铁路私有化后,大量裁减技术人员和职工,追求短期盈利而忽视长期设备投资、更新,结果恶性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最后因亏损严重、负债累累而被迫重新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盛行私有化浪潮,却使得腐败严重恶劣,以致危机频发、经济停滞,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等严重问题。现在也出现还有一种声音:“国家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能源企业产业的国有企业参与比例为67%,电力产业为55%﹍﹍”,“全球历史潮流将朝着‘国有化’发展”。怎么张维迎教授总是念念不忘私有化?(2011年9月13日,2012年3月22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