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真的改不下去了?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至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6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实际增长10.8%,这可能危及“十二五”期年均增长15%、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翻番的目标。商务部研究院专家赵萍3月21日在《2012年消费市场报告》会上表示,“扩大消费不只是让老百姓花钱,更要注重如何让老百姓挣钱。”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要实现消费的快速增长,就需要保证居民收入水平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如果与之相反,他们的消费积极性是难以调动起来的。现实也作了最好的证明。2011年占消费比重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其人均收入水平实际增长速度仅为8.4%,低于GDP9.2%的增速。

  着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对1990年至2010年中国职工工资和GDP的增长速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职工平均劳动工资的增速总是比GDP增长速度低。根据他的计算,1990年至2010年期间,职工工资总额每年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平均要慢3.8%。

  在中国,什么行业该涨工资,涨多少,一直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数据考量。几年来,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能否更公平,将决定中国这只航船未来能否走得更稳当一些。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在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上,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早在2009年的基尼系数就达到0.47(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在0.24至0.36左右),大大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美国,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正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严重不合理,导致国内那些城市务工者、边缘行业职工、普通居民等弱势群体的收入,依然在低水平徘徊,他们在一年又一年的期待中已经变更麻木不仁了。

  为什么会如此?对于大多数国民而言,他们并不奢望看见自己成为“最幸福国度”的国民。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要比任何“幸福指数”更靠谱。问题是,政府方面没有下大决心、拿出大勇气,敢于打破现在的利益分配结构。

  尽管收入分配制度叫了不知多少次,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一般的回答都是,“改革有阻力”、“问题太复杂”、“需要从长计议”、“时机不恰当”……类似的理由,在每次改革的时候,我们几乎都能听到,我们也知道这几乎都是既得利益者为了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允许他人分一杯羹时的托辞。

  客观地说,如果国内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就很难改变,而其他都是一句空话。对于各级政府而言,与其把心思花在调弄那些考核GDP的游标和螺丝上,不如实实在在地让职工、农民工的收入赶上或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真的改不下去了?未必。关键看政府是否有决心。如果真的要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政府方面就必须在完善税制、垄断行业、实现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和分享上取得一些突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要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经济增长更加重视消费、自主创新和就业。

  我们从不少政府高层官员的讲话中看出,他们是都有其政治抱负,就是对国民收入差距悬殊不能容忍,希望改变这样的格局。他们知道,这种差距已经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隐患,以往做大蛋糕试图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路已经越走越窄;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各方利益主体有效诉求途径远未建立、良性博弈结果不能形成的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能由政府来主导,并时不我待,且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