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买不起房有多严重


  盖洛普27日发布的调查称,与过去相比,占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社会底层民众在吃住方面显然比过去有所提升,只有6%的人声称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食物,这个数字在2008年曾为23%;相比而言富人却比过去更买不起房,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有14%的人存在买不起房的问题,2009年时这个数字仅为6%。

  调查报告触及的两个话题,该分别理解:中国政府在改善低收入人口和农村人口生活条件上做了很多努力,是卓有效果的;中国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最有钱的五分之一”里头,感到压力大的人还有很多……单独来看,每个结论都是成立的,政府的确做了很多工作,而贫困人群的要求相对低一点,有个砖瓦房、三亩薄田可能算作“安居乐业”;富裕阶层的要求相对高一些,面对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房子,反倒压力更大。两种标准,当然会两种感受。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在富裕阶层有更多欲望、穷人阶层被给予更多希望的合力之下,一起向前走的。富裕阶层用欲望搭建向上的梯子,政府给低收入阶层编织不落到深渊的网兜,这是并行不悖的两股力量,富人嚷嚷“还很穷”,穷人被鉴定为“满意度提高”,倒也算合理。简单地类比,只会深陷穷富话题的拉扯与悲情中。

  若一定要把两个话题放到一起理解,倒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命题:在这个社会里,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话语权是否平等?真正的穷人是不是连“喊穷”的能力都很微弱,很多基本需要被掩盖了,单方面地放大了某一点进步,要看到,“没有钱去购买食物”这已经是非常低非常低的标准了。被列入“富人”范畴的“前五分之一”,是不是像玻璃球一样脆弱,因为缺乏保障有点风吹草动就迅速“返贫”?

  不要轻易拿“收入前五分之一”人群的“贫穷”,去映衬“收入后五分之一”人群的“富足”,这种映衬太刺眼,也注定只有口水没有答案。生不易,活不易,生活都不易,在当下中国,没有绝对的富,只有相对的“穷”,高比例的“富人”面对居高不下房价时的“喊穷”,和扶持政策下更多比例的穷人感觉到衣食上的改善,都是中国社会命题的一部分,等待着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毕竟,比起现在这一幕,“没有绝对的穷,只有相对的富”或许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