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在这篇专栏里听到一系列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术语的话,亲爱的读者,你错了。在这里,我将讲述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
就在你看到这篇专栏的十个小时前,我刚刚听完一场私人音乐会。听众与演奏者一样多,举办地在汕头一家公司的八楼音乐厅,演奏的是民乐。
乐队不大,大概总共二十个乐手不到。演奏的曲目除了民乐经典之外,更多的是广东和本地一些差不多要失传的曲目。不过乐队成员显然演奏得非常认真,从广东的《喜洋洋》、《雨打芭蕉》、到潮汕本地的一些地方曲目,最后以《春江花月夜》收尾。
是的,这是一支很标准的私人乐队,正是由这家公司出资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四五个人,现在到了这样一个规模,完全是因为企业的老板是一个音乐发烧友,我可以清晰地从这个六十二岁的老资格经营者在乐队演奏过程中,看得出他“发烧”的程度,他显然沉浸在乐队所营造出来的、他个人非常喜爱的氛围中,舞动着拍子,身子也随之晃动。
听众由这个经营者的朋友和顾客组成。当然,我可以清晰地看出,顾客是老板最想互动起来的一群人,他不断地邀请他们点曲目,乐队也乐意为他们即兴发挥伴奏。不过民乐显然已经不是这群顾客熟悉的领域,所以大家小心翼翼地理解着主人的好意,却不敢轻意地点曲目,因为生怕乐队没有练习过自己要的曲目,使得场面变得尴尬。
不过我这个观察者可以从这群企业顾客的反应中看到效果,与老板同样,他们中也有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人,乐队演奏的曲目中有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曲子,而在电视和广播里很少能听到了。所以他们也文雅地和着拍子,每一支曲子都得到了听众们热烈的掌声。
不用说,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结束得非常顺利,大家都尽兴而归。
可是它与商业有什么关系?
这是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一场音乐会。不论这个汕头企业的经营者主观上持有什么想法。但客观上,它确实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我们知道,汉文化中通常把音乐、诗歌的爱好者视为“文化人”,文化人与商人通常格格不入。但是文化人在我们这个民族中一般被视为可信的、不图利的、把朋友看得比钱重要的人。
因此商人与文化人一旦挂上了勾,他就从无数可以选择的交易对象中跳了出来。对,这个老板不一般,会在他的顾客那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采购者选择交易对象的时候,他会选择谁?当然是那个留下印象,并留下可信赖、不图利印象的那个人。因此这个汕头的经营者会是一个优选。
我不知道这个老资格的董事长,会不会最终成交今天晚上的交易,不过,他只要持续地去做,大概这个公司与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会大一些。而这就保证了这个公司会比一些的交易者做得成功一些。
无数商人都想达到这种效果,因此有人行贿、有人送美女。但是从采购者来说,送钱送色都只是满足了个人的一时利益而已。在得到这些利益之后,并没有解决交易的可信度和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不过送钱、送色都是一种简单的办法,复杂而用心的办法是要经过反复思考的。而我听到的音乐会,如果不是老板出自本意的做法,那就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做法。
曾经有另一个老板跟我说过:“对于利益相关者的满足,你要经过换位思考仔细考虑。他到底要什么?比如官员,他的诉求可能有三,其一是政绩利益,其二是部门利益,第三个才是个人利益。因此你可以选择满足他的政绩利益,比如交税多,就业多——当然这不容易做得到,也可以选择满足他的部门利益。最下策才是满足他的个人利益。”
而这场音乐会,满足的是交易者对于信任的考察:一个爱好音乐到痴迷的交易对手,会选择不诚信,或者做不好比组建乐队更为简单的事情吗?
恐怕那一队顾客中,最不喜欢民乐的人,也不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