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者的尊严 重新绽放光芒


    今天,无意间听到哈医大附属一院的患者恶性惨杀医生事件,我被震惊了。作为一位在医疗界工作不算很久的年轻人,我深深的表达着对此事件的愤慨与冷静。在当今医疗行业,我们从医者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来自社会、媒体、公众的质疑与不理解。医改十五年,我们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住院环境、人文素养、医疗服务确实提升了,可是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并未增长,医患关系也就成为医改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从网络上查询,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一项来自网络的调查引起我的注意:3月23日下午,犯罪嫌疑人李某认为医生故意刁难他,随即心生不满,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名医生行凶,致1死3伤。当天晚上,在关于读完这篇新闻后心情的调查显示,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在这样一种仇恨被演绎到新的高度的情况下的时候,最终的受害者会是谁呢? 看到这个数据,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难道不应该反省反省。

现在,我就从其他角度进行阐述我对相关事件的观点:

  首先:这不是偶然事件,这对整个医疗行业的震撼震动每个人的心

正如一位记者采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时的对话。记者说:“您对哈医大医生被杀有何感想?”他说:“可以说脏话么”。记者说:“不可以。”他说:“那我无话可说”。在这里,作为一位身在医疗行业医务工作者是非常理解,对此事件我们是一种愤怒,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震撼。当然,这件事件也不是偶然,在全国各大医院,医疗纠纷从来没有因为谁而停止,每次事件的发生医院在众多压力下,有苦说不出。这不是一家医院面对此种事件的苦衷,全国医院大都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国家卫生部明文规定:医者要救死扶伤,以拯救生命为天职。而现在,我们都无法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可这样,医生护士谁脱离这个岗位。在一次次的人格侮辱、痛打、甚至这次的残害后,他们永远铭记着自己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无论是某些医院头戴钢盔的医护人员,还是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他们从未却步!永远都冲在救治生命的最前沿。而今天,整个社会给医疗行业的压力太大,有句话这样说:真爱生命,请勿学医!要有尊严,请勿学医!这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吗?这样的事件在全国各地上演,先是2009年6月21日,一名患者术后死亡,家属组织医闹手持匕首冲进南平市第一医院,致使10余医护被砍伤,其中一人身中6刀。当月发生多起“血溅白衣”事件,被称为“黑色六月”。再接着,2011年1月31日,死亡患者家属在新华医院急诊楼门口设灵堂、拉横幅,而后冲入心胸外科病区,捅伤心胸外科副主任。行凶者还企图将受害人从八楼推下,事件致十名医护人员受伤。离我们最近的报道,2011年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她曾经的患者持刀砍成重伤,引发业界震动,导致同仁部分医生罢诊抗议,惊动政府高层。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再掀高潮。从言语暴力,到肢体冲突再到恶性伤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2000—2010年间,共有11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中国成为全世界医生遭杀害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医生为何成了仇视对象?而这样的事情没有一个终止,截至当前没有一个更好地解决办法。

 其次:我们应该寻找原因 如何去缓解这种医疗行业的痛

 看了很多网上的报道,都说现在的医患之间剑拔弩张是社会的错,可社会这个词是多么空洞的一个词。还有说是政府的医改造成的毒瘤,是啊,这些都有一些道理,可我觉得这不是重点。我认为,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来自几方面:

  第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医疗需求与供应不均衡。

  就拿我们当地医院来说,一个市就两家三乙医院,而其他都是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对于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三甲医院,那么,大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就远远达不到要求。看病难、看病贵、挂不上号、住院难、什么都难。因为有些疾病,疑难杂症、大型手术医院不可能完全开展,有些知名专家也不可能去给所有患者看病。所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近些年,为了博得众人眼球,部分媒体很没良知。

  为什么说这一点,因为自己从事过媒体工作,在这个行业久了,你也就知道一个媒体的关注度、购买量、收视率、点播率、发行量对于媒体有多么重要,而这其中不乏媒体的故意炒作。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如实的报道事实真相,而大肆夸张弯曲事件,这样造成的大众引导完全是一种错误与误导,我曾经写过一篇:媒体的良知与道义。而今天,我们都被商业化的媒体而感到遗憾。

  第三:政府缺乏对医疗行业 相关法律支持与法律保护

  我们都知道,我们有部法律是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可每次发生医闹事件,家属并不想走司法程序,而这样的缺乏强制化执行,给医院造成很大的压力,公安机关与司法部门并未对此做强制执行。也许,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想起身边发生的很多事件。面对失控的家属以及医闹人员,我们是不是太软弱,而什么又让诺大的医疗机构软弱呢?就拿以前同事说的一句话;“面对喝酒闹事的,打伤我们的医务人员,辱骂我们的医护人员,我们根本不能动,也不能反抗!因为,你动手或者辱骂患者怎么都不对,医院处理的首先是医护人员,而酗酒闹事的人永远逍遥法外,砸伤的医院设施、打伤的人往往不了了之。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呼吁国家应该加大对医务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进行法律保护,一个国家连医务人员的安全都保护不了,那谁还会再去选择从事医疗行业。

第四:医院对医疗环境安全排查与监督力度不够

这就需要医院要成立专门的医疗安全紧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形成处理医疗纠纷的应急预案。比如:医院是否根据需要成立应急事件心理干预组,医疗纠纷处理组,对外新闻媒体发言人,医院医疗安全排查组等,让每次医疗纠纷的苗头预防在源头,这就要求医院院办、医务科、保卫科、各科室、护理部共同协作努力。另一方面,医院的安防系统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对于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挑选,提高保卫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对保卫人员的安防知识教育与应急处理训练,为保卫人员配备系统的设施设备,提高自身安全性,加强医院内部安全巡逻,紧急事件及时处理,积极配合医院医务科进行医疗纠纷处理,加大对医务人员安全的保护。而这些,不仅需要政府协调司法、卫生、执法、公安、医院、媒体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更应该加大对医院安防建设的支持。在政府加大对医闹的打击力度的同时,司法部门强制执行法律渠道解决医疗纠纷事件,加大医院安防人员设施的配备,加大片区警力的配备。

其三:我们需要给医务人员安心 就需要一个坚强的政府与创新解决办法

当然,近些年有些机构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问题,比如去年在中国康网上的公开学习课件,其中有个案例就值得我们借鉴,由当地政府市长牵头,卫生局长、公安局长、文化部、新闻署,卫生、公、检、法、媒体联合起来,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各种环节都可以尽快进行处理。而且,医院聘请公安局长为副院长,加大对医院安全的投入力度,不仅在安防设施、保卫人才、训练、应急处理能力都进行很好的调配。不仅缓解了医闹事件的发生,更加大地区的安全。

其次:医院管理方面 寻妙招减少安全事件发生

一、医院门口设有安检 金属凶器无法入内。

04年美国就颁布了医疗场所防止暴力指南,规定医院大门必须装备金属探测器,以避免凶器入内,安装报警钮;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医院有严格的门禁制度,对有暴力记录的患者限制进入。

二、医师自助协会帮医生负责处理纠纷。

英国的医生与医院是雇佣关系,如果因为医生的诊疗导致病人受伤害,医生必须直接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英国设立了MPS医师自助组织,帮助医生处理病人的投诉,使医生和医院都脱离了赔偿的具体事务。

三、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 给患者举办音乐会

日本有预约制度,医院很少有人满为患的情况。医院设立“患者服务至上委员会”,为患者提供提供各种生活供需品、指派护工人员、接待投诉、聆听烦恼,甚至会举办小型音乐会,供住院病人欣赏观看。

四、医生没有手术时不在医院 减少摩擦

在加拿大,是由家庭医生决定患者是否转向专科医院。专科医生负治疗责任却不与病患直接接触;在非手术轮候时间医生一般不在医院,减少了摩擦;医院和医生本身只有处方权没有售药权,隔绝了金钱往来。

最后:让我们重新认识医患关系

医闹伤的是医患双方——患者等几年都等不到一个处理结果,可医生被骂被打被砍被杀同样也无处伸冤!本该是制度和法律去保障双方的安全与利益,该赔偿的赔偿,该处罚的处罚,可法律的道路偏偏总是遇阻,最后把患者积攒的怒火全部引向医生个人。医生只是个替罪羊,他只能被患者伤害,却没能力让患者得到想要的“公平”,他是更大的受害者。你该为此拿医生出气吗?!

医闹频繁的环境之下,可能等待每一个人的都将是这样的结果——

我在这里想问个问题:如果医生没有安全感,患者多危险。

1、医生不敢用好药:如果医生每次治疗都要先想想会不会引火烧身,怎么可能从患者利益出发。医生会选择最不容易出事的治疗方法,但未必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 。

2、医院不敢收病情严重的病人:医生越来越不敢收治疑难杂症或手术风险过高的病人,因为这同时意味着医闹风险更高。可能有一天,你需要医生冒险救你,却没有医生敢伸手。

3、最后,就是没人好好当医生:你想过有病没人给你看的那一天吗?既然冒险救人的结果很可能是医闹,那医生怎么会尽心尽力去救你?若有一天每个医生都如此,你生病了找谁看。

如何还医患和谐

1、严惩暴行:不让医者寒心。不能让恶性事件发生之后没有下文,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寒心,对恶行的宽容就是纵容和妥协。

2、医改:保障医生合理收入。让医生有阳光的收入,让患者看病费用更低更合理,让医院的费用来源更透明,许多医患矛盾自可化解。深化医改,从制度上杜绝暴力。

3、公众须明白 医学非万能。医学是探索学科,具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好,只有医患齐协作,才可能战胜病魔。媒体应多做医学科普宣传,公众应理性看待医疗结果。

4、比医技更重要的是沟通。医生不仅要提高业务技能,更要学会医患沟通技巧,认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医疗行为,可以通过简易图解的形式,帮助患者理解,主动化解矛盾。

5、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在中国的文化中,很多人不能接受“死亡是人生终点”这一事实。在面对病重和死亡时,情绪会宣泄到医生身上。医生何尝不为逝去的生命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