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研究传统(或范式) 下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也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对于中国乡村治理而言,有些学者直接以村民自治为研究对象。如研究村治中的选举、管理、监督、决策,或者直接以村治的规则、法律等为研究对象,对于这类研究,笔者将其归入制度研究视角。而笔者在此要讨论的是,其他因素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乡村治理受什么因素影响,或者说其他因素是如何影响乡村治理的,乡村治理又是如何对这些因素作出反应的。除了制度视角外,国内外学者用得比较多的视角有如下六个方面:
从这个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公共利益和治理资源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因而他们注重探讨集体经济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探寻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的机制。这类研究认为,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和公共治理资源,就不会有共同的利益;没有共同的利益,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就不会太高,村民自治就难以推动。当然也有人得出相反的结论。国外学者主要是黄宗智、戴慕珍、欧博文、劳伦斯、爱泼斯坦、史天健等,国内学者主要是项继权教授,他在《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一书中以集体经济为背景探讨产权变革对乡村治理的影响。集体经济视角主要是讨论村庄本身或者村庄层面的经济与治理的关系,并没有讨论农民经济、农户经济与村庄治理的关系,运用的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