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二编 企业"做强、做大"的奥秘
第二节、微软公司:知识资本架构的“软件帝国”
美国微软公司是知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是高效率运作知识资本的精英,是靠知识资本迅速致富的典范。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无数杰出的软件产品,并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揭示了知识资本蕴藏的超强生命力和巨大商业价值。微软公司的典型案例最能说明知识资本是创造超凡利润、制造“一夜暴富”的力量,充分显现“精灵”的神奇。
一、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
微软公司作知识型企业,同样具有创业时传统资本极少,而知识资本颇丰的特点。传统资本少,就不得不依附于其它企业,用知识资本与其它企业的传统资本进行“嫁接”。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创始人是两个年轻人,比尔·盖茨和比他大两岁的保罗·爱伦。比尔·盖茨只有20岁,还是一个正在哈佛大学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当时,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有一家MITS公司。MITS公司在1974年推出了Altair微型计算机,成为第一台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个人电脑。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登载了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的发明者是经营MITS公司的埃德·罗伯茨。比尔·盖茨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他打电话表示要给Altair研制Basic语言,埃德·罗伯茨将信将疑。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Altair8008配上Basic语言。2月,保罗·爱伦亲赴MITS公司演示,十分成功,大大增强了该计算机的市场竞争力。于是,保罗·爱伦进入MITS公司,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大学二年级课程的比尔·盖茨肄业后飞往MITS公司,加入软件部工作。那时他们已有创业的念头,但要等到Basic被广大用户接受,否则他们是不会离开MITS公司的。为了能够平等地与MITS公司进行谈判,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合伙成立了微软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区区900美元。微软公司诞生后,微软仍然“寄生”于MITS公司之上。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微软公司上,但他们仍在MITS公司兼职。1975年7月下旬,比尔·盖茨与埃德·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埃德·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微软公司又赢得了GE公司和NCE公司两个大客户。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声名大振。应该说,比尔·盖茨是借埃德·罗伯茨的MITS这只“鸡”孵出了微软公司这个“蛋”,是MITS公司积累了微软公司发展的“第一桶金”,同时比尔·盖茨目睹并参与了MITS公司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锻炼了市场能力。
比尔·盖茨为广大创业者树立了楷模。创业时不要怕缺少传统资本,只要有足够的知识资本,同样可以获得创业的“第一桶金”。比尔·盖茨虽然掌握了编制Basic语言的知识,如果不能与生产力其它要素,特别是传统资本相结合,这些知识仍然不能转变为知识资本。缺少足够的传统资本,比尔·盖茨的妙招就是“借鸡下蛋”,“借梯登高”,“借船捕鱼”,即借助MITS公司的传统资本将知识成功转化为知识资本。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的货币资本只有900美元,与MITS公司签约,即可获利18万美元,紧接着,微软公司又赢得了GE公司和NCE公司两个大客户,可谓“财源滚滚”了。这就是知识资本这个“精灵”聚敛钱财的神奇力量。
二、打造学习型企业,靠“跟进创新”积累知识资本
微软公司作为知识型企业的代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知识资本,用知识资本打造微软“发动机”,成为企业发展强大的动力。比尔·盖茨的著名口号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周”,用强烈的危机感推行“技术跟进”战略,即紧盯着市场上冒出的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测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力,一旦新的技术被证明确实有价值,微软公司立即就会扑上去“跟随”,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产生制高控制力。比尔·盖茨赖以扬名立身并最终发家致富的Basic语言,是60年代达特默斯学院的两位教授创造的,而微软公司起飞的翅膀DOS,更是临摹加里·基尔代尔的“仿制品”。加里·基尔代尔是海军研究院教授,作为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和设计家之一,他为英特尔8008芯片写出了PL/I这样大型的、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他也是解释型Basic程序的发明者,他所开发的CP/M操作系统更是差点断了比尔·盖茨飞黄腾达的美梦。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在与MITS公司合作期间,用Basic开发出一个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和别的微机不兼容。MITS公司的竞争对手IMSAI公司于是找到加里·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使用权,成为70年代未、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可以在当时流行的上百种PC上运行。1980年,IBM准备进军PC市场,想购买CP/M操作系统。种种原因使加里·基尔代尔错失良机。心急火燎的IBM退而求其次,就决定与比尔·盖茨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为了赶时间,比尔·盖茨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这个操作系统是在加里·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80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微软公司将产品做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1980年11月,微软公司与IBM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踩在加里·基尔代尔肩上的比尔·盖茨成了全球首富。1981年8月12日,IBMPC问世,并风靡一时。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而允许微软公司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这样,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微软公司的Windows最初版本与OS/2有很大关系。1995年8月,Windows95发布,正式把微软公司推向计算机业的巅峰。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资本实力,微软公司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今日之微软已成为了业内强大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20个不同的万维网站。
“跟进创新”是微软公司成功的“法宝”。从微软公司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其发家的Basic并不是自己发明的,是学习吸收来的;DOS是从其他公司买来的,靠学习吸收;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苹果的技术,是学习吸收的成果;Excel其实是Lotus123的复制品,也是学习吸收的结果;Web浏览器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的,同样是学习吸收来的;Word则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模仿产品……建筑在学习吸收基础上的“跟进创新”是微软公司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微软公司也曾搞了一些自主创新的产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但很少成功。
“跟进创新”,第一要“跟”。“跟”就要“跟得紧”。信息灵才能“跟得紧”。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商业环境变化的节奏要比过去快得多。企业的决策者已不可能依靠直觉和本能来做商业上的战略决策,完善的竞争情报收集和分析系统变得至关重要。微软公司有着非常成熟的情报管理体系,特别是同行业创新技术的情报信息,几乎完全在其掌控之下。“跟”就要“认真学”。学深学透才能“跟得紧”。软件行业的日新月异决定了微软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竞争对手,胜任巨大压力下的工作环境,以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所以微软比其他跨国公司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能。一个优秀的微软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能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勇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不断创新。
“跟进创新”,第二要“进”。在认真学习、深入掌握别人的创新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确定跟进项目,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创新研发。这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研发,不仅成功的几率高,而且由于对创新项目的深入研讨,能够相对客观地发现其优劣之处,扬长避短,使研发速度大大加快,往往会抢在对手的前头获得成功。
三、把人才作为知识载体推动知识资本增量
比尔·盖茨和保罗·爱伦都是具有渊博软件开发知识的人才。但是,微软公司只靠他们两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地招聘具有丰厚技术开发知识的技术人才和把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的商业人才,把这些人才作为知识资本的载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发挥企业存量知识资本的作用,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持续增量。微软公司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跃升为世界500强企业,展示了知识型企业迅速崛起的诱人光彩。
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 根据微软的记录,公司每年接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12万份。软件公司认真对待每一位求职者,努力发现那些懂得技术与商业的精明人。微软公司的选人模式是“宁缺毋滥,人尽其才”。不论世界上哪个角落有微软需求的人才,他们便不惜代价终究要将其弄来。招聘安排的很多面试,实际上是一种“推销式面试”。微软考官们对待优秀人才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兴奋感,简直就是在“恳求”。他们知道谁是值得他们“恳求”的人,其“恳求”的方式常常会出人预料。吉姆·格雷和戈登·贝尔是两位计算机奇才,在千方百计的说服下终于同意为微软工作,但他们不喜欢微软总部雷德蒙冬季的霏霏阴雨。比尔·盖茨说,这好办,于是就在“硅谷”为他们建立了一个研究院。比尔·盖茨曾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是微软知识资本的秘密所在。
有了人才,更要能够留住人才。在当今跳槽盛行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够拥有一大批对公司忠心耿耿的精英?微软是第一家用股票期权来奖励普通员工的企业。微软创立了一种“低工资、高股份”的薪酬制度,公司故意把薪水压得比竞争对手还低,但以奖金和个人股权形式给予较高的激励性收入补偿。员工可以拥有公司的股份,并可享受15%的优惠,公司高级专业人员可享受更大幅度的优惠,公司还给任职一年的正式雇员一定的股票买卖特权。这样,微软公司雇员拥有股票的比率比其他任何上市公司都要高。以致微软公司员工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非薪水,而是股票升值的收益补偿。通常,刚从大学毕业的新雇员工资为3.5万美元左右,测试员的工资要少一些,刚开始为3万美元,拥有硕士学位的新雇员工资约为4.5万美元左右,对于高级人员,其工资则达8万美元左右。由于拥有股票,在微软的员工中有大约3000人是百万富翁。这种不向员工保证提供某种固定收入或福利待遇,而是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激励功效。
微软深谙知识型人才的心理,既要有丰厚的薪酬,更要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比尔·盖茨与公司其他的早期领导一直都很注意提升技术过硬的员工担任经理职务。这一政策的优越性在于:微软的管理者既是本行业技术的佼佼者,能够时刻把握本产业技术脉搏,同时又能把技术和如何用技术为公司获取最大利润相结合,形成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管理阶层。建立技术升迁途径的办法对于留住熟练技术人员,承认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当一般管理者可以得到的报酬是很重要的。在职能部门里典型的晋职途径是从新雇员变成指导教师、组长,再成为整个产品单位里某个功能领域的经理。这些级别既反映了人们在公司的表现和基本技能,也反映了经验阅历,并且升迁会与报酬直接挂钩。
微软公司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企业的代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积累企业知识资本,而且将知识资本渗透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用知识资本打造微软“发动机”,把知识的积累和利用形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能。
四、企业“精灵”驱使微软公司高速发展
微软凭借自身高科技力量的原动力,乘风险投资之风,以知识资本为翼,驰骋千里,尽显风流。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自1975年公司创立以来,短短的30余年间,微软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1977年,微软公司只有6名员工,年营业额约50万美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1978年微软公司移至西雅图。年底,员工增至13人,年营业额比上年增加了一倍,达到100万美元。1979年,营业额就达到250万美元。1980年,微软公司抓住一个重大机遇,那就是与IBM公司签约,为IBM提供软件产品。这一举动引起了巨大轰动,像IBM这样的巨人,居然与一个仅25岁的年轻人创办的小公司合作,这不能不让世人惊奇。1981年,微软公司已有100名员工,其中35人专门负责IBM的项目。微软提供的MS-DOS操作系统被IBM采用,作为其PC机的工作平台。同年8月1日,IBM正式宣布了这种微型机的问世,并在两个月内将其推上市场。这使得微软公司真正有机会使MS-DOS成为一种行业标准,因为在这之后,许多微型机制造商纷纷采用MS-DOS作为产品的操作系统。微软集团在业界已小有名气。1983年,为了设计一种可以超过MS-DOS市场的产品,微软公司宣布,在IBM个人计算机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这一产品被命名为Windows。Windows的功能强大,操作简单,这使得微软进一步独占软件市场,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并且真正地实现了“打开视窗,独霸天下”的梦想。1984年,莲花软件公司研制的Lotus1-2-3异军突起,对微软公司造成极大威胁。微软公司开发Excel以应对Lotus的挑战。1985年3月,微软公司的Excel公开演示,获得成功,颇受用户青睐。比尔·盖茨再次成为应用软件领域的标准制定者。这一年,微软公司员工人数增加到910人。1986年,微软股票上市,开盘报价为每股21美元,第一天收盘价为每股29.25美元,一周后,涨到每股35.50美元,一年后,达到90.05美元。股票升值超过了400%。1990年5月22日,微软“视窗3.0”版问世,表明微软将不再依靠IBM,不再考虑IBM硬件,相反,IBM今后硬件设计须考虑微软的软件支持。同年11月,MPC(多媒体个人计算机)正式问世。MPC的支撑软件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拥有MPC的控制权,具有绝对优势,成为颁布行业标准的最终胜利者。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构筑信息高速公路的“视窗95”,其优越之处在于增强了计算机的联网功能,标志着微软公司在占领了多媒体技术标准这块阵地之后,又开始向信息高速公路发起了冲锋。到1997年底,微软公司拥有资产460亿美元,其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1998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到140亿美元,利润高达40亿美元,增长率比1997年提高了23%。在全球软件行业之中,微软公司的收入占10%以上,利润占30%以上。2002年,微软公司的营业额又猛增到252亿美元。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在2005财政年度里,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大约400亿美元,实现利润高达165亿美元。2004年派发330亿美元的股息后,微软公司仍拥有3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比尔·盖茨的个人资产在1998年曾创下1000亿美元的记录,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根据《福布斯》统计,2004年比尔·盖茨名下的净资产为466亿美元,多年稳坐《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微软公司的成功,表明了知识资本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90%以上,以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资源的企业,比如微软、英特尔等信息产业企业,其生产总值已经超过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企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