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不能以老眼光看待新股融资压力


     上证指数今天低开高走,全天小跌2.14点,沪市成交量萎缩至737亿元。上周二开始的四连阳结束,但上证指数仍收于半年线之上。

从本月最低的2242点开始到上周末的收盘位,2478点以来累计236点的下跌,已经回升了117点,接近50%,这个位置技术上有一定的压力,今天的调整与这种技术压力有关,同时也受新股融资压力上升的预期有关。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截至412日,IPO储备企业一周再添64家,而此前的45日,已新增40家企业。本月刚刚过半,新加入初审大军的IPO企业累计就已破百。截至412日,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共计661家,其中主板354家,创业板307家,扣除已核准或中止审查企业共计17家后,在审和过会待发企业共计644家。与45日公布的数据对比,12日主板和中小板新增26家企业排队IPO,创业板新增38家。

不过根据旧的IPO规则来衡量新股的融资压力,恐怕是刻舟求剑式的思维。

 20091PO重启以来,新股“三高”融资是2010年开始的连续两年熊市的重要原因。780家新上市公司的首发平均市盈率为51.98倍,18家公司首发市盈率超过100倍,极大透支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空间,破发率高达76%,远高于整体新股破发水平。

2009年之前的IPO制度之下,新股发行市盈率一般是20倍,即使首日涨幅巨大,普遍在100%以上,但较多的新股利润被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所得,这部分利润多数仍留于二级市场。而2009开始的新股发行制度,将新股发行市盈率一步到位调整至市场平均市盈率,甚至高于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二级市场资金大量流失,小企业的股东却通过IPO批量成为亿万富翁,而PE也找到了高价套现的场所。

但新的IPO意见征求稿将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上限定在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的125%,这样,IPO数量即使增加比较多,融资额却将下降。

2009IPO重启以来,首发市盈率最高的100家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高达88.13倍,如果这100家公司放在当下改革新规和环境中发行(以中证公司410日细分行业静态市盈率统计),平均首发市盈率红线马上降至42.8倍。也就是说,这100家超高估值公司,按目前新规衡量,市盈率被拔高整整一番,它们因此而多募集6642亿资金,几乎相当于再造当前308家创业板公司的总市值。

所以,拟IPO公司数量的增加,并不表示IPO融资金额的增加。

新股定价改革的另一项制度安排是,网上认购的机构投资者不再有三个月的锁定期,则新股首日涨幅较多,机构投资者即可大幅减持。在目前的市场之下,机构投资者认购的新股首日有20%的利润,就有比较强的减持动力,以弥补去年以来较多的持仓浮亏。机构的抛售将压制首日涨幅,首日涨幅又将压制新股市盈率,最终新股IPO对二级市场的资金压力将越来越小。事实上美国、香港等成熟的资本市场,新股IPO从来不是股市下跌的原因。市况不佳,拟上市公司会明显减小,发行市盈率也会大幅下降。而2010年和2011年,A股行情再差,新股照样“三高”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