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苏里、于文波获得飞行荷兰人第1名,张勇强、王勇获得男子470第1名。男子470获团体总分第1名。
1988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杨弘、邵红峰获得女子470第一名,刘湘雯、王净获得女子芬兰人第3名,张军获得芬兰人第2名,伍海坚、刘洪获得火球级第2名,刘波获得激光级第3名,宋欣获得乐观(OP)级第3名。女子470、激光级分获团体第1名。
1989年6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王勇、张勇强获得男子470级第1名,杨弘、石晓英获得女子470级第2名,苏里、李军获得飞行荷兰人第2名,曹晓波获得男子激光级第2名,钟海龙、矫健获得火球级第2名,陈伟获得女子激光级第3名,马志城获得乐观级第1名,宋欣获得乐观级第3名。激光级男、女获团体第1名,乐观获团体第1名,男女470获团体第2名。
1989年6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帆船优秀选手赛上,张勇强、王勇获得男子470第1名,杨弘、石晓英获得女子470级第2名,曹晓波获得男子激光级第2名。
1989年7月在秦皇岛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帆船比赛上,丛刚、吕令波获得男子470级第1名,刘湘雯、王净获得女子470级第1名。
1989年7月在秦皇岛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帆船比赛上,杨海青获得激光级第1名,林松获得芬兰人级第1名,马志城获得乐观级第一名,王梦远获得乐观级第3名。
1989年9月在秦皇岛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帆船锦标赛上,张勇强、王勇获得男子470第1名,杨弘、石晓英获得女子470级第1名,曹晓波获得激光级第3名。
五、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帆船运动有了长足进步,已经从全国走向世界,除参加全运会以外,较多地参加了全国比赛,更多的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国际赛事。
1990年9月,在第10届亚运会上,张永强、王勇夺得双人帆船赛冠军,曹晓波获得亚军。
李晓巍获得1991年全国帆船锦标赛第3名。
1996年3月2日至11日,盛立仕与邵先利一起赴台湾讲学,接触了许多台湾帆船界的朋友,讲课的内容是“国际帆船竞赛规划案例”,这是大陆帆船界首次进入宝岛“传道授业”,受到台湾帆船界的热烈欢迎。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举办了帆船接力赛海上庆典活动,船队7月1日从大连启航,途经青岛、上海、厦门、珠海,于7月18日由珠海到达香港,李全海任总指挥,盛立仕任裁判委员会主任,青岛帆船界参加了这次盛会。23日在香港维多利亚海面举行大陆香港帆船友谊赛,25日船队离港返回珠海。这是中国第一次沿海岸线大帆船活动。
1997年12月,盛立仕参加了香港到海南岛三亚市的南中国海帆船接力赛,帆船由三亚启航,经东方海口,到博鳌结束。在这次接力赛中,盛立仕仍担任裁判委员会主任。
1998年周青与王菁在青岛第一届国际海洋节帆船比赛中获得第1名,1998年胶南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获第二名,1999年周青与王菁在福建漳州帆船比赛获得第3名。
曹晓波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青岛帆船运动中成绩突出,他曾获得1987年、1990-1996年、1998年、2000年全国帆船锦标赛第1名、1993年第七届亚洲锦标赛第1名、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第1名。
国际帆船比赛通常有许多“站”组成,但参加这样的“长途”比赛费用很高,国内帆船界难以尝试。但如果不与国际接轨,帆船竞技水平难得得到提高,闭门苦练没有参照,没有对比,因而也难以得到比较与提高。
1994年年初,国家水上管理中心第一次组织了6人团队奔赴瑞典,曹晓波被选中参赛,进行了为期80天的国际帆船“拉练”,水上中心副主任李全海任领队。这次出访比赛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次外出比赛的经费,在欧洲打循环比赛,通过多参加比赛来提高中国帆船运动的竞争实力。这次“拉练”参加了在德国、丹麦、瑞典举行的5次比赛,曹晓波说:“通过这次拉练,使我们得到了磨练,我国帆船运动有了飞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一批青岛女帆船队员多次在国内比赛中屡获战绩,成为青岛帆船运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82年第二届青少年帆船运动会女子470级冠军的刘湘雯,在1990年至1994年的全国比赛中,与林君璐取得一个第2名、一个第3名、两个第4名。1995年刘湘雯与石晓英在浙江朱家尖举办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获得第2名,被列入国家帆船队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集训选拔队员。在集训期间,她们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第八届亚洲帆船锦标赛,获得亚军。1997年刘湘雯参加了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她获得全国帆船锦标赛上第2名。
1990年石晓英开始跑跑单人艇--激光级帆船,她也由以前的缭手转变为舵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在1991年夺得全国帆船锦标赛第2名。1991年我国开始用女子欧洲级取代激光级帆船项目,1992年3月石晓英到瑞典、荷兰等国家进修,她是国内最早接触欧洲级帆船的女选手,获得当年全国帆船锦标赛第1名。因为身高与所用帆船级比例失调,制约了她的发展,1994年石晓英复与刘湘雯搭档,获得女子锦标赛第3名,在1995年新加坡亚洲帆船锦标赛上获得第第2名。
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等部门为迎接香港回归,组织了11艘大帆船从大连出发,沿海路一直南下,最终抵达香港,历时14个昼夜,航程1997海里,开创了我国大型帆船远航的先例。这次大型活动,政府和学校没有投入经费,完全是靠社会各界支持完成。
马志城则是从80年代直到世纪仍从事帆船运动少有的“高龄”运动员,他13岁就从事OP帆船运动,从1988年至1989年,仅用1年时间就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夺得第1名,尔后在秦皇岛举办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又夺得第1名,同时他还是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帆船比赛乐观型冠军。
1990年马志城进入山东队,在海口冬训3个月后,在7月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夺得第1名,并且是1991年、1992年全国青年锦标赛“双冠王”。1994年山东帆船队引入外教机制,帆船队水平有所提高。1995年在浙江舟山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马志城奇迹般地夺得第1名。赛场上他和第1名相差6分,必须中间相隔6名的情况下,才能取胜,最后一轮风力不稳定且小,绕过最后一标冲终点时,他还在第8名的位置上,第1名则排在第7名的位置上,此刻,他的周围有风而其他地方没风,他超越了前面7条船,终于夺冠。1997年山东帆船队又给马志城配上了缭手,1998年在胶南举办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上,马志城获得第二名。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