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近日宣布,将在西安市建设闪存芯片工厂。该项目被称为“改革开放后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若三期投资顺利完成,总投资额约为300亿美元。西安之所以能在诸多竞争者中胜出,是因为它比其他城市有着“更多的财政和行政支持”,包括对项目进行巨额财政补贴、“10免10减半”所得税优惠、项目运行补贴、土地及建筑无偿提供,并为项目修建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和生活配套等。据媒体介绍,所有成本加起来,大概能够达到2000亿元。
地方政府用2000亿元的投入去赢取3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光从回报角度计,无论如何也不是一桩划算的生意:这个项目投产之后,地方政府所允诺的所得税减免还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而且这么大的项目只能够产生1200多个就业岗位。当然,有专业人士指出,西安市政府为该项目所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不能计入该项目的成本,因为这只不过是把今后所要做的项目提前而已。
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做这个大家都不看好的买卖?据媒体报道,这可能是西安高新区方面更看重该项目可能带来的产业链和象征意义。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承诺和约束,将并不会在两者投资协议中体现”,这也就意味着,当地政府的收益,都只是一个可能而已。
地方政府为什么有能力来通过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在我看来,这需要从目前的“土地财政”制度说起。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外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这种“两头在外”的国家经济竞争格局中获益?换句话说,世界上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也不少,为何中国的竞争优势如此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地方政府的大量补贴,这些补贴使得中国的工厂可以免税、减税,然后再给企业以种种优惠。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补贴从何而来?毕竟政府本来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答案就是,土地!1998年的城市房地产改革,使得土地价格慢慢提升,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获得城市化的收益,通过将大批土地推向房地产市场获得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则是以极低的价格补贴给企业,从而做大当地的G DP。也正是如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立在土地国有上的垄断的一级市场是中国城市融资的最大优势”,设想一下,一级市场的建设用地如果不是垄断在政府手里,而是分属于千千万万的个体所有者,那么大型工业用地将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但是在现有的模式下,地方政府就可以给厂家提供“七通一平”的熟地。
不可否认,“土地财政”模式当然给中国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积极因素,但其弊病也逐渐显现。首先,对大型企业的土地补贴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当下中国,发展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任务,而其为了将GDP总量做大,就会重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在此模式指导下,土地资源自然就被配置给了那些能够带来巨额产出的企业:那些能够带来巨额产出的企业往往能够从地方政府获得低价甚至零地价的土地资源,而一些产值不大的企业的用地需求就受到了严格限制。中小企业的用地只能够以高于大型企业的价格获得。当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和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也不无关系。
其次,在这个模式下,地方政府会有推高房价的动机。因为它已经将很多土地低价甚至零成本提供给了厂家,那么必定会在剩余的土地中抬高价格,以获得更多土地出让金。它既然有做大GDP的冲动,当然也不会缺乏获得更多土地出让金的激励——— 为了抬高土地出让金,它会故意限制供给。所有的这一切,都将抬高城市的房价,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城市的居民通过房价上涨的方式承担了那些本该由企业负担的成本。
从这个意义而言,只要土地一级市场还垄断在政府手里,类似三星项目的事件就会继续发生。在这种情势下,大型项目只能够给当地带来名义上的G D P增加,却不会给担地留下多少收益,而当地人民却要承担这些项目所可能带来的污染和不断攀升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