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应该就是这样子了,怎样排列组合更合理一些呢?那一种更符合原意呢?自然是见仁见智,不必强求。我并不想把我写得这个东西当成是论文,在文本上也想过度的强求,有些事情还是自己理解的好。不论什么时代,将经典的阅读引向考证之学都未必是一件好事,更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一章不管如何解读,我们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父母有了错误的时候,并不主张绝对的盲从。那样的盲从或者绝对的服从,并不是真的“孝”。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我们历来都说儒家学说是一种奴性的哲学,总是讲什么“三纲五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要儿子听爹的,臣听君的,即便是错了也要听,还要拍手叫好。但是孔子说的却不是这样的。
孔子主张的都是不能绝对的无条件的盲从,倒是被捧上天的法家,墨家是真正主张那样的,是真的要愚民的,不过历史很奇怪,竟然没有人那么说。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父母如果错了,也是要尽力去劝谏。只有尽力劝谏才是真的“孝”。但是当已经尽力劝谏了,父母仍然不听从,那么怎么办呢?我的理解是仍然还有继续的接着劝谏,但是劝谏的同时,仍要保持对父母之敬。不能因为父母有过错,父母没有听从你的意见,就不尊敬,甚至产生怨恨。这有什么错吗? 父母给了你生命,难道还不值的尊敬和爱謢吗?也正因为爱护和尊敬,更应该尽力去劝谏,只有那样才是真的为父母着想。
孔子主张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