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受邀参加2012年的中华英才网的“大师说策”,今年的主题是关于员工幸福,笔者认为“主题新,合需求”。
自从去年两会提出“幸福”这个关键词后,全国各地政府都在提幸福感这个词。在北京,五一期间,遍布全城的显示屏一直在播放工人的“幸福现身说法”。广东省委书记将“幸福广东”这一思想纳入到政府五年规划当中。重庆市也宣布一项大胆计划,要把自己打造成“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类似格力这样一批企业也纷纷提出“让员工幸福”的口号。
到底什么是幸福?笔者认为,幸福是比较,是感官上的感受,自我感受。可以看到的社会事实是:物质越丰富,有幸福感的人却越来越少。因而,企业提出打造幸福,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应变的必然。
而很多企业怕在员工面前提幸福:首先源于企业是创造价值的经济体,唯利是企业的特点和根本任务。其次,员工今非昔比。企业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员工独立意识较强,眼界开阔,不满足于单一的生活或工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的要求。在这场企业与员工共存又博弈的游戏中,幸福的尺度不好拿捏。
笔者服务过多家企业,看到过各种形形色色的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处理方式。其中,善于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幸福的企业比只重视盈利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曾经有一个机构做过这样调查,调查结果认为:具有幸福感的员工,绩效比所有员工的整体绩效高出16%,职业倦怠率低125%,对组织的忠诚度高出32%,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高出46%。
作为企业来讲,重视员工幸福无疑为将日趋个性化的员工“同化 ”。今天的员工,更多强调自我,企业在员工的关系中,必须寻找更适合的共同价值方向,而幸福感缺失的今天,企业倡导并力践幸福感更利于企业去提高绩效。
笔者从打造幸福企业,提高绩效的角度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给员工以合理的报酬
“面包一定要有”。目前很多企业缺乏科学规范的薪酬制度,谈判制的工资制度广泛存在。首先不利于企业规范化的持续发展,其次不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无疑埋下很多的隐患。
策略二:执行科学的绩效管理
很多企业,绩效管理“有其形无其实”,只有评价而没有管理。绩效管理的实质是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工作标准,无绩效的激励犹如无本之木。
策略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快乐的工作环境无疑令人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策略四:增强归属感(心理资本)
企业在创造财务成本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创造心理成本。强大的心理成本是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可能。
策略五:“企业搭台、员工唱戏”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建立目的是以员工为中心,帮助员工建立自己人生的战略。在这个舞台上,重点是员工,企业更多的是给员工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