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低成本”成为“高品质”的杀手
导言:近期毒胶囊事件引发社会对那些标榜良心药、放心药商家的拷问,再联想起这几年大范围高密度频发的毒奶、毒饮料、假洋鬼子品牌、家居装饰毒材料等等一系列事件,才发现国内的众商家仿佛一直在“高空走钢绳”,唱得高调,却做的低劣。铤而走险的背后是追逐暴利,而牟取暴利的背后就是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低成本”造假,昧着良心践踏消费者的权益。集体无意识的倒退式的“瘟疫性减法”的“低成本”潜规则,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温床,成为扼杀中国企业走向长青伟业的刽子手,成为短兵相接硝烟四起价格战的导火线,成为戕杀高品质的杀手,更成为那挥之不去司空见惯的“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口头禅的最好注解。成本真的越低越好吗?发人深思!
一、必须重新审视“低成本领先战略”
我们不妨来看看教科书上关于“低成本领先战略”的注解:“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里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其优势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运作价值链活动;附加从购买者角度看待的价值重构价值链。其劣势是:价格降低过低,限制了企业的盈利率的提高;过于强调降低成本而忽视技术突破使得成本降低竞争激烈,或者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经验积累丧失;这种战略最致命的缺陷是容易被模仿”。
形而上学的东西往往一成不变,其实并非如此,其最恶劣的苦果,表层上看是企业品牌的受损、品质的退化,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严重弱化。从深层次上看,将会导致整个社会责任、诚信的缺失。毒奶粉、毒胶囊以及近年来衣食住行普遍出现的“损人利企”的事件,无不对商家以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敲响了警钟。
过去他们奉为神灵、屡试不爽的“低成本领先战略”,已经日渐衰退,而且副作用日益显现。一谈到控制成本,众商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一想到成本不断地往下降,众商家就欣喜若狂,认为自己这下可以盈利一辈子了。而商科毕业或学过一些工商管理知识或常识的管理人员,心安理得地大刀阔斧在成本上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其神圣职责。其实,这是非常可笑的。他们根本没有吃透“低成本领先战略”的精髓。那其要义是什么呢?成本不能一刀切,不能单以高低论成败,而是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其取舍,该高则高,该低则低。同时,要考虑到其最低限度不应伤害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品质。打造品质、创造价值获得持续稳定的丰厚的回报是上策。最重要的一条,千万不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对成本新的正确认识
各行各业都有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整个产业链条的商家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链条的商家都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成本账。通常是上游压中游,中游压下游,下游压顾客,如此恶性循环。各商家都在利益驱动下内部降成本,外部砍成本,最终成本是下来了,但品质始终上不去,最终大家全输了。更愚蠢的更矛盾的是制造商,一边花重金搞科研企图提高品质,另一头却采购一些有损品质的原材料。一上一下前后矛盾,最终成为瞎折腾。其实,除了逐利,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成本。我们撇开《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成本种类(诸如什么机会、沉没、显性、隐性、可变、边际、平均等成本)不谈,而简单地从讲公信、道德、公益的社会层面来介绍以下成本:
1、良心成本:不论任何组织、机构、商家,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富竞争力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良心成本,它不需要商家付出任何金钱来购买,它是每个商家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不断助推商家成功的法宝。在商界,良心成本要么增、要么减,一成不变的没有。有的与日俱增,就象银行存款那样不断累积,最后单凭“利息”就够子子孙孙享用了;而有的日益缩减,就象企业破产那样,不断遭到清算,最终财富回到原点。“良心成本”的威力可大可小,当没超出其底限时,商家可以持侥幸或庆幸的心态。而一旦被揭发、被暴光,商家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姑且不论监管部门严不严惩,最为靠谱的就是消费者永远不会再买其账,也就是不会再送钱给它们了。把消费者当成傻子的商家,才是真正的傻子。
2、合理成本:这品牌、这品质、这人才、这材料、这媒体、这服务就是值这钱,合情合理,而不能以商家的成本低限标准来要求,倘若一味地不切实际的砍下去,最终获得的“人、材、物”肯定大打折扣,一分钱一分货,这是明摆着,合作商家也不是省油的灯。因此,商家一定要掌握合理成本的度,在确保消费者权益、产品品质、企业品牌的前提下,成本稍微高一点,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会有好处,根本没害处。合情合理的成本才是对双方都最好的成本。
3、底限成本:要以保障消费者权益、满足安全健康使用以及确保产品品质、维护企业品牌为最低底限,不能满足这底限的成本,哪怕再低,都坚决不去碰。否则害己又坑爹。
4、可变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可控的无伤产品品质和企业形象的一系列成本,包括运营管理成本,但有些商家可能会侥幸地耍小聪明:“其实一些产品次要的部件,是可以考虑低成本的”,这想法不能说全错,但是这度难于把握好,拿捏不当非常有可能因小失大。
三、“低成本”杀手的类型
大致说来众商家采用“低成本”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七拼八凑”全拼型:没有自己核心的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关键核心部件、元器件也没有,只有一个空壳品牌还有一些组装的操作手册,于是按图索骥,采用各种原材料自行组装、拼装,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推向市场,因为其成本低,故能吸引不少贪小便宜的消费者,这类商家属于“劣质全套装”十项全能山寨手。
2、“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专拼型:特指某个或某几个部件,采用外来的低成本的技术、材料或工艺来制造生产,这里头又可以分为主要关键部件和次要的部件的专拼。若是主要关键部件的专拼,商家无异于玩火自焚,迟早会出问题。若是次要部件的专拼,商家可以抱侥幸的心态,可能出问题,可能也没问题。但要读一些哲学,次要矛盾有时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样做最终还是会出问题的。
3、“偷工件料型”:为节省成本,该上10个螺丝的,却少上了6个。或是应该多加好几道主料的,却没有加,OTC成了保健药。原本应该经过好几道高温消毒杀菌的,最终为省电省水,少了好几道工艺,弄得酸奶细菌超标或饮用水落菌数量严重超标,诸如此类涉及各行各业的“偷工减料”的做法,不一而足!
4、“偷梁换柱型”:明明是工业明胶的却堂而皇之做成了药用胶囊,明明是工业原料的却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酒精兑成白酒毒死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此偷天换日的做法,令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每时每刻都被无良的商家当成化学实验品,不是被吃死,就是被药死,还有被化妆死,总之你别无选择。商家也别无选择,他们肯定不是死在自己的手里(如做牛奶的从来不喝自己生产的牛奶,生产保健品、药物的商家从不乱吃自己的东西,搞化妆品的商家从来都不用自己的产品等等),却难保不死在别的商家的手里,因为别人有样学样,而你又根本无法识别完所有要用的商品。
5、“以次充好型”:就是有不少商家刚开始还原装购进品质保证的原材料,随着越来越想赚更多的钱,就开始不断用劣质低价的材料来替换原来的材料,以次充好,成为“山寨大王”。而且最令人憎恶的是,有些山寨商反其道行之,低成本制造的低劣的产品却标以高价,妄图以高价来掩盖其山寨的色彩,从而巧妙地坑骗一些消费者。
四、如何破解低成本“万劫不复”的链条
1、首先商家,特别是上游制造商一定要重新审视“低成本”的战略,要纠正过去对成本的曲解,成本并不是越低就越好,也并非成本低就能赚钱,更不是控制成本为的是应对竞争对手发起的价格战。这已经偏离了企业发展的正道。商家首先要对得起的就是消费者,要赢得消费者的心,这是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商家只有靠有保障的品质、具有诚信道德内涵的品牌才能获得顾客,从而拥有市场。不要认为低价就能攫住消费者的心,其实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买单,价格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商家凭良心、道义研发制造生产出来的东西才是他们唯一看重的先决因素。当今的消费者都很渴望能买到那些健康安全实用的商品,只要是货真价实的,他们都乐意买。
2、上游制造商或称为集成商一定要充分照顾到中小游合作商的利益。不能以大欺小,利益独自享。前端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的要考虑与后端供应的共生共长共赢。通常上游制造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大规模定制,让采购成本降低,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但是这只是权宜之策。原材料供应商如果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必然也会在成本上做文章,你减少了我的收益,我必然会从别处赚回,如此必然形成恶性循环。真正明智的商家,应该在提升品质、塑造品牌,获得稳定丰厚的市场回报的同时,别忘了分一杯羹给后方的“兄弟”(苹果近期对富士康的“体谅”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从让整个合作链条共享市场“溢价”的成果。这才是长久之计,消费者也鼓掌欢迎!
3、上游制造商或称为集成商必须制定产品的采购、生产制造工艺及标准,严格把手每一个环节的品质关,而不是成本关。这两年,不少商家再被媒体揭露暴光后,总会摆出一副受人连累委屈或无辜的嘴脸,好象是别人害了他,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远的不说,说眼前的吧,许多大医药制造企业,居然连检测铬的设备都没有,他们愚蠢地认为说出这困难,可以推卸责任,赢得同情,孰之如此一来,更让民众痛恨。良心、责任都被狗吃了!因此,那些正在滑向道德诚信良心边缘的商家,应引以为戒,严把各个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环节,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生产,但是贴上自己品牌标签的东西,都要心明眼亮。
4、政府应立法加大惩处力度,让不良商家违法的代价远远高过其所攫取的暴利。当然,在这方面不能过于奢望。最为现实有效的是,消费者擦亮自己的双眼,一旦发现不良商家的劣迹,哪怕一次半次,都奔走相告、联合抵制(就象抵制某些国家产品那样坚决、凶狠),让其永远退出商海,决不给其第二次机会。自己的权益要靠自己来维护,交由别处很难靠谱。因此,作为商家衣食父母的消费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对不良商家坚决说“不”,并采取“断其粮”的锄奸行动。如此,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