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民企转型玻璃幕墙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杭州做了一些工作。去年杭州的工业总产值接近12000亿元,在杭州市的GDP中比重较大,占到近50%。工业产出收入占比达58%左右。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浙江的民营企业较多。以前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这个领域,民营企业基本没有机会。这块蛋糕大多都被央企垄断。民企还被无数看不见的玻璃幕墙束缚着手脚,想要转型还需要拆掉幕墙。

  民企转型难

  杭州很重视工业调整,尤其是产业转移的问题。近年来,杭州城区的工业布局有所调整,杭州城区内以前的工业企业开始向外转移,因为市区土地稀缺。杭州市现在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萧山等地,尤其是重工业,如装备和汽车制造。市区主要用来发展软件产业等。

  为了解决土地稀缺的问题,杭州主要做了一些工作,如围垦。对于一些滩涂,采取类似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围垦造地。

  杭州西湖离城市比较近,在西湖附近的工业企业是只能拆不能建的,缘于西湖等景区作为自然遗产。现在我们正在对京杭大运河申请文化遗产,计划在运河旁边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像杭州这种以加工为主的城市,如果想要发展,没有工业制造业,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杭州的产业转移做得比较好,如软件业。

  这也不是政府培育催生的,是自然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收入低的工人在杭州很难生存,这也倒逼企业必须转型,迫使企业的产业定位要准确,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

  民企转型的制约因素很多。各地的企业规模、用工、金融环境、市场环境都差不多,差别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谁转得更快一些。这方面,江苏做得很好。江苏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看中央如何决策。如国家电网和中航集团在推一个项目,不计成本,也许是想先从广度上争取市场份额。但辩证地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央企为主也有有利之处,有利于整合资源。但从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来说,则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地方政府有解决民生的责任。从量上来说,央企不多,但掌握的资源却很多,进央企的地方人员很少。

  “军民”合作

  地方可以和央企合作,毕竟央企的地位和资源有优势。比如地方可以给央企配套,依附于央企,这有利于地方的产业转型。在杭州,很多民营企业和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都有合作,但总的感觉是,国家在这方面开放度还不够。

  有些产业,如金融,国家需要从安全去考虑,但其他产业,如航空制造业,完全可以对民营企业开放度高一些。而且从实力来看,杭州有一些企业的水平非常强。

  此外,央企要发展,只靠自己单打独斗,成本肯定是降不下来的。军品民品一定要结合起来做才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否则我们走的又是一条老路。央企的产品,中国用得有限,未来一定要走出国门,所以一定要和民企结合。

  民企能做的都做了,有些领域竞争太激烈,基本没钱赚。有些领域他们想进,但门槛太高。这些领域如果不对民企开放,民企也很难生存,很难走出国门。民企在国外办企业的很多,但成功的不多,如海尔这样成功的案例很少,商务部在国家外交层面是给海尔特殊服务的。

  杭州民企档次不太高,转型升级压力很大。该使的劲都使了,转型大多靠运气。玻璃幕墙普遍存在,应该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