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私募这个群体不乏高智商宽阅历的资深人士,但为何大成者寥寥?
有两点原因大概尤为重要:一是在中国特色的股市里,股票投资行业属于“一将功成万骨枯”,赢家的比例远低于一般的行业;如同体育领域,赢家通吃,第一名的刘翔可能席卷了跨栏运动90%的商业利益,而仅仅落后一点点的史冬鹏则市场价值极其微弱。二是投资本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作决策,如何持续成功极具挑战性。
生在中国,投资在中国,抱怨第一条,等于抱怨大环境,是在和体制较劲,这属于自由民主战场上的打法,没几个做私募的人情商高到还没替投资人赚到钱,却整天琢磨如何实现人类的终极理想。所以,私募资金管理者只能接受在大环境下,绞尽脑汁在第二个原因上下工夫。如此,和不确定性作斗争,便是他们每日每夜焦虑的中心任务。因此,调研企业便是投资的基本功了。
我相信,尽管调研并不一定接近真实,但不调研可能距离真实更远。投资是既要吃猪肉,也要多看猪跑,比拼的是心智、经验和风控。好企业总是凤毛麟角。更不乏陷阱众多,大股东或管理层和投资者钩心斗角的企业。
3月8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酷6传媒召开电话会议,整场会议无人提问,冷场结束。敢情老美做事绝门,一旦公司前景堪忧,他们才懒得花时间和公司高管交流。我其实挺欣赏美国人这一招,上市采取备案制,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企业主动找投资人,你不搞好企业,投资人就彻底否定你,不和你瞎扯。A股虽然全流通几年了,但A股的公司还是跟大爷似的,他们骨子里觉得你们这些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就不是他们的真正主人,他觉得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你来找我调研,我需要的时候欢迎,不需要的时候就冷脸拒绝。
2010年,我曾和一个朋友去安徽铜陵的一家上市公司开股东会。风火一般从广州赶到该公司,竟然发现,参加股东会的投资人就我们两个,公司连股东会的会场都没布置。公司高管说:会议议程咱就不走了,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当面做一下交流。
综合了信息后,我对该公司的前景判断不乐观。第二天一开盘,我就清掉了之前试探性建立的一点仓位。后来公司股价短暂上冲后,去年走出了一个腰斩的下跌。但A股的事情总是出乎意料,该公司后来竟成功拉来几个私募,增发成功,虽然2010年到2011年公司业绩几无变化,但最新年报给出10送10的高送配方案来回报参与捧场的机构。血的教训是,买入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卖出的理由哪怕只有一条是致命的,就一定要远离那些公司。
3月初,我去北京调研一家新材料公司,却是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公司对股价上涨诉求强烈。公司想高价增发,大股东不愿意降低增发价格。公司对投资者调研非常热情,有问必答,耐心得很,而且对外释放的业绩增长超预期强劲。年度分配方案也采取高送形式,公司经营的合同公告也是密集出现。反正怎么利好怎么来。二级市场上,股价倒也给力。这里面的经验是,A股市场,短期股价的涨跌和大股东的诉求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只要市场不是严重的熊市,只要是大股东想让涨的,涨上去就是大概率事件。因为A股公司的业绩调节完全由大股东或高管的意志主导,而二级市场有的是配合股价拉抬的大资金和众多自认为聪明的钱多人傻的跟风散户。
再大牌的私募相对于大股东和管理层来说也是弱势群体,A股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高管道德风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存在,任何投资者都必须正视和接受这种严重信息不对称下的高危环境,擦亮眼睛,寻找相适应的操作盈利模式。
私募也是弱势群体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