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如何在social中掘金


在写此文之前,让我们先回忆下这关闭微博评论的三天。三天前,微博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宣布关闭评论3日,此时,有不少“名流”都在哀言“中国是缺乏言论自由的国度”并拿欧美等国与之对比。笔者认为,此乃荒谬之言!
首先,他们在理解关闭微博评论这个问题上就有误区。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恰与之相反,本身关闭微博评论就是一个错误之举,官方的立场不是在于抹杀众民言论自由,意在“杀鸡儆猴”净化舆论环境,结果使得其反。用韩寒的话来解释“关闭了评论的结果导致转发加倍,辟谣更难,官方的教育很容易使民众相信而导致谣言之害诬陷之苦,谣来谣去,一起倒霉。”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官方的教育体制下说培养出来得思维方式很有缺陷,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文体的能力十分普遍,纵然会人云亦云。当然,所谓的独立分析,也不是像想某位打假斗士的“咬文嚼字”。
今天,微博评论重新开放,我们看到了京东刘强东归来丶韩寒(带着争议)归来。通过这件事一方面让笔者更深刻体会到social的力量,另一方面认识到转变思维观念的重要性。读者可能会想“这与本文又有多大关系呢”?
言归正传,先让我们看几组数据。据易观报道,2010年中国B2C交易规模是1040亿,到2011年是2401亿的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行业分析师预计,接下来的4年会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规模。这不能忽视社会化电商作用,以美丽街为例,其CEO徐易容透露,美丽街每个月为淘宝带去的交易额达到7亿元,而这只占所有用户分享的单品链接80%,简而言之,如果按社会化电商占总比例的5—8丶增长速度同比为50估算的话,电商对social的价值挖掘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没包括想京东丶亚马逊等大型综合B2C。
面对social这块大蛋糕,众电商该如何下刀?
转变思维与心态
昨天笔者看到这样一条这样的微博:“@潘欣 :#营销那话儿#今天曾发了一条咨询韩寒《光明与磊落》是否有售的微博。快书包在5分钟以内私信告知不售。京东丶亚马逊丶当当三家在20分钟之内无人搭理我。做微博营销,如果连基本的客户服务都做不到那基本是不合格的。众所周知微博营销是沟通工具,但绝不是官微自己发个微博攒评论丶攒转发那种沟通。”这说明了什么?---大电商抑或众电商还未转变心态,小视social换句话说,没做到重视用户体验,理解口碑的力量。所以,文章开始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社会化中正确思维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笔者就不在赘述。一句话,转变思维与心态是电商social的第一步。
整合社会化媒体平台
社会化媒体平台很宽泛,有博客丶微博丶SNS丶百科丶播客等,然而众多平台我们不可能全部“攻破”,我们要学会抓重点,不要单独行动,而是步伐一致,协同作战。笔者在此以需要改进的趣玩网为例。
这里的8大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种类:
1丶微博类:新浪微博丶腾讯微博丶网易微博
2丶SNS类:百度i贴吧丶人人网丶开心网
3丶其他类:趣玩博客丶豆瓣小组
新浪微博:趣玩最早开始经营的微博渠道,粉丝绝对值不是最高但转发和评论最为活跃。

腾讯微博:开始较晚,但由于趣玩和QQ用户的轻娱乐特征较契合,粉丝数最多。

百度i贴吧:经营得当,结合一起趣玩吧,形成SNS+论坛的形态,互动性较强。其他的渠道,相比之下无论投入的力度还是反响,都要差上一筹。

易微博:网易的用户和趣玩本身的契合较低,加上没有给力的活动投入,相形见拙了。

人人网:没能成为公共主页,而是以个人形式存在,加上隐私保护,效果可想而知。

开心网:跟人人网同样问题:不是公共主页;经营的略好一些。

趣玩博客:显然未得博客营销真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豆瓣小组:一共25个话题,这算是来凑数的吗?有些生搬硬套。

           (参考数据均引自半年前,以最新为准)
从上面可以看出,趣玩在social掘金中,除了微博,其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在上面没提到播客方面,如果能向@桔子酒店一样,做出有自己新意的微电影来,那效果将更加明显了。由此观之,电商在整合社会化媒体平台后能否很好的融合运营才是关键,这需要一套详细的运营方案和不断的尝试修正,非一朝一夕所能及。
引爆点---臭味相投
看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着作《引爆点》的读者会知道,制造流行的三个法则:1个别人物法则;2附着力法则;3环境威力法则。这真是凡客达人和小米手机利用social引爆凡客体和米粉的关键所在。那为什么笔者会说“引爆点---臭味相投”而不是“引爆点---制造流行”?笔者认为,电商在挖掘social的价值时,应建立在受众共同心理的前提上。不信,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为什么总是那些垂直领域电商,为不是大的综合型B2C,原因除了以上提到他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不同外,最重要的是综合型电商很难找到受众的共同心理---臭味相投,因此,在做social时不软不硬丶不痛不痒,那为何不向服务性social转型?也许会有另一片天地。
专注+专业
接上述问题,如果能引爆一群“臭味相投”的受众,那么该电商在social中挖掘价值的难度将降低很多。此时,关键是制造流行的“元素”了。一方面,更多的源于受众的“众包”,共同创造丶乐于分享丶其乐融融的氛围是最好;另一方面,考验电商social运营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专注程度的挑战加剧,因此,最好做到及时听取用户心声并给予回应(正像上述@快书包一样),那就能动之以情了,接着,在受众遇到专业性问题疑惑是正确解答与引导。电商要在social中掘金,非一朝一夕之事,专注+专业的social运营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戒浮戒躁,最后,切忌本末倒置,电商做social更不是赶时髦,看到别人在做我就做。
思考:腾讯丶新浪和豆瓣等社会化媒体平台能否转型,做成社会化电商?---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原因众多。最近,笔者用心拜读了吴军博士的着作《浪潮之巅》,单从其中的“基因决定定理”就能给这一问题做出解答。一个在某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出众的公司)一定已经优化地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文化丶做事方式丶商业模式丶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其传统市场,一旦新的业务和公司传统业务相冲突时,一些公司甚至会牺牲新的业务。腾讯丶新浪等自己基因决定了,他们能做的更好的事就是开源丶开放!
                                                                (文/孜研)
来源:营销智库:http://www.domarketing.org/html/2012/ql_0403/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