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4月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拟从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等六方面入手,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与2006年的“老股改”相比,我们把此次股改称为“新股改”)。对于“新股改”,业内人士称其有8大亮点相对利好股市:一是强调诚信促使健康;二是存量发行而且资金受限可以起到调节供应及稳定股价的目的;三是限制炒新可以降低新股价格;四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必要保护;五是虚假处罚非常必要应加大力度;六是第三方机构可相对公正些;七是个人投资者是大胆尝试,如果运用得当增强谈判能力;八是网下向网上回拨是创新比较新颖。
大家不会忘记,“老股改”掀起波澜壮阔、历时两年的大牛市。那么,“新股改”能否给目前累卵游丝、热点匮乏的A股注入一剂强心针呢?笔者以为,看“新股改”是不是真的利好股市,关键要看两点:一是“发行量”,是不是能够减缓新股发行、上市速度和总量?是不是能够减少对股市的抽血?如果是,属于实质利好,则投资者受益;如果不是,则是假的利好,就像网友说的利好老板,投资者未必能够受益。二是“发行价”,是不是能够有效降低新股发行“三高”、真正从发行价上让利于投资者、让二级市场投资者真正尝到甜头?如果是,属于实质利好,则投资者受益;如果不是,则是假的利好,就像网友说的利好机构投资者和老板,中小投资者未必能够受益。
从“发行量”上看,“新股改”只涉及已经通过IPO审核后新股的存量发行,加大新股上市首日的流通量,以抑制新股上市之后的爆炒现象。但是,存量增发无疑会加大新股发行数量,带来二级市场扩容压力。与此同时,已上市股票“滥增发”问题没有提到,无疑留下制度监管盲区。因此,“新股改”并未涉及市场和中小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抑制新股发行速度(总量扩容)等核心问题,只是“存量结构调整”的修补性举措而已。从“发行价”来看,“新股改”是“新股限炒令”的补充版,可以有效抑制二级市场“炒新”,但对一级市场“定价”并不产生实质影响。至于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允许主承销商挑选五到十名个人投资者询价,这些“个人投资者”如何挑选,对最终发行价的确定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和多大作用,需要实践予以检验。
由此看来,“新股改”对决定新股发行几个利益攸关方的游戏规则和他们的赢利模式及利益链条并无致残性影响,从结果看应该属于短期利好、长期利空。一方面,市场扩容不但不会减缓,在一段时间反而会无形增加、扩大,产生可怕的“提前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新股改”对于平抑“新股高价发行”效果有限。为配合监管政策实施,为追求融资最大化,为规避政策打压,今后新股发行可能会由原来的“小盘高价”转向“中盘中价”,这样对于二级市场“炒新”是一大打击。在目前弱市背景下,热点本来就少,如果再少了“炒新”,市场赚钱效应体现不出来,投资者又如何会积极入市呢?
金融观察:“新股改”究竟能够带来多少利好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