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造”真的能够挽救企业吗?


 #找同行网案例#“人生不息,折腾不止”是很多中国老板的真实写照。这一次,老板看到一本《企业再造》,深有共鸣,命公司中高层个个研读,照猫画虎,职业经理人当成是又一次“折腾”,请看:“《企业再造》真的能够挽救企业吗?” 有问题,找同行! http://t.cn/a1hM3l

 

一家行业内的翘楚,一群行业内的精英人物,为何总是无法共事、无法解决执行力问题;是因为流程问题?还是因为经营决策的问题?企业的发展思路,为何不能是一个团体的智慧,而必须是个人的风格?

经营了18年的公司HS,现如今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而作为老板的S先生,则没有任何感觉,抑或是按兵不动吧。

18年,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年限真的很长了,能够活到现在,也是一种荣耀,因为死去的太多了,而HS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在HS公司职业经理人的眼中不屑一顾,但总是有些无能为力,是继续委曲求全还是自我突破,也成为HS公司职业经理人的一个困惑。

HS公司所经营的行业,从十几年前都认为是朝阳产业,但到如今,朝阳也没有变成正午的太阳,行业始终没有发展,虽然行业没有发展,但HS公司却也始终未曾拓展到其他的技术相关行业,总是在这个行业内继续的前行,围绕着这个行业,企业本身也是起起伏伏,找对了产品方向,赶上了行业客户的更新换代,企业的业绩就有了较好的改变;一旦产品方向出现了问题,没有跟上行业的需求,则业绩一落千丈,出现亏损。

HS公司的体制,其实从开始而言,也是比较先进的,三个原始股东,是有相互互补的优势,S先生负责营销、L先生负责生产、服务等、H女士负责市场宣传;三人股份也是平均分配的,分工虽然有所争执,但总体的工作方法也是集合了股东+管理不分开的模式,从93年创办公司到2001年期间,始终能够有所发展,这点与S先生的努力付出是有直接的关系,公司一直在他的把控之下,决策经营等工作也基本能以民主加集中的方式进行;也走过了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此过程可称之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引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将股份做出了一定的稀释,将30%的股份给了几位博士、硕士技术人员,从2002年开始,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一项产品,在本行业内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但因为盲目的技术投入,或者在技术投入上首先没有考虑到市场、客户的需求问题,后续研发出来的产品不贴合市场的需求,而市场中需要的产品却没人做,另外,研发仰仗自己的技术很牛,一定从基础做起工作,也提高了企业研发费用、拖延上市时间,而无太多有效的产出。这一阶段变化的结局是以研发的分崩离析为代价,压缩了一多半的人员,保留了目前有产出项目的研发支持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07年底,企业的人气跌到了最低谷,而其恰在此时,S董事长兼总经理却搞了一次流程优化,从外界请来了“专业”的人士,要打破这种格局,在S先生看来,不是产品的问题,也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销售、公司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是这一次外来的和尚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都持有抵触态度,加之其“专业”人士并不具备真正企业的实战经验,最终的结局是外来的“专业”人士出局。

“专业”人士的出局,让企业真正的触及到了谷底,企业不得不可考虑各种变革的可能,由此开始了企业的第三个阶段,在股东内部的斗争中,因最反对“专业”人士的H女士被迫退出了企业的经营,同时也达成了必须按照股东会、董事会、经管团队三个层次优化的协议,H女士的退步,换来了S先生从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只做董事长一职,从内部提拔了原来营销中心总监Z先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企业的分工也基本达到了治理结构的优化,Z先生上台后,基于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企业改革,清理闲杂人员,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调整研发策略,加大销售支持力度,08年的调整,让坚持的员工看到了希望,而此时S先生,也好像在考虑董事长的工作。

经过调整,企业终于从崩溃的边缘开始重新起航,最终在08当年完成扭亏为盈的目标。并让研发找对了市场方向,同时市场的机会又带来了第三次企业的发展机遇,有了前一阶段的技术储备,09年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了领先的地位,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家的感觉却越来越有些难以接受,S先生不再考虑董事长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插手直接的事物,从大家对他的理解来看,是因为他认为董事长没啥可干的,只有具体的才有做的价值,管理层贯彻他的思想并不到位,但这无疑对大家的信心是一种动摇。

2010年,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营销策略也要随之改变,企业经营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中,但此调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同样销售政策、策略也不宜剧烈调整,而此时,S先生却认为现在的管理层在经营管理,尤其是在销售管理上,没有贯彻他的思路;随之而来的是,他抛出来一份企业经营改组计划,一份拟定非常详细的计划,让大家讨论,并冠以我提出来,大家提建议和意见,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意见,他也是一条一条的和你辩驳,直到你认同他的计划为最终,为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现任的总经理Z先生,只能以业务为重心,不再过多的涉及公司内部管理,而S先生,也并非是全盘接手,仍然是通过其信任的人员来参与工作,企业陷入了双重领导的身份,下属无所适从,闲言流语从企业的内部一直延续到了竞争对手。

好在市场形势一直向着利好前进,经过员工的努力,终于将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实现了正流入,从原来的经营需要集资,到现在账面千余万资金的结余,企业也步入了正常轨道,但面对S先生的做法,Z先生没有任何的调整策略,仅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让其意识到。S先生在08年答应的股权到10年也没有兑现,只是在一次股东会上有所讨论,但2年多的时间没有下文。

面对这种情况,S先生也可能是有所觉察,在11年初,又拿出来一份股份改革的意见,并征求大家意见,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的意见,并没有丝毫的调整,得到股权激励的职业经理人,也并没有认同,没有得到的则更是心情一落千丈,S先生会后与各个得到股权激励和未得到股权激励的职业经理人,都有一次谈话,谈话的最后结果是,他认为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一次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S先是悲哀的,目前留在公司经营的另一个股东L先生也是这样认为。S先生认为激励的措施已经给了,下一步就应该从企业的流程上入手了,改造了企业的流程,就会带来更高的效益。最近,有人给他推荐了一本书,是迈克尔哈默的《企业再造》,从书中产生了共鸣,让公司订购了十几本,中高层管理每人一本,按照其提出的作业、要求来回答问题,并且定期组织管理层来召开企业流程的再造,各个管理层的负责人现在都陷入一种困惑,企业再造真的能拯救公司吗?

股权改造后的一次会议上,总经理Z先生提出,现今股权已经改造了,股东也不相同了,是不是召开一次股东会议,重新推选一下董事会,一是这么多年董事会也没有变化,该有新鲜的血液加入了;二是董事会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总经理的人选,这时S先生的一句话,让在座的所有人陷入了沉默,S先生说,董事会没什么用吧,唯一一次有用的会议,还把我给干下去了(投票选总经理,其未能当选)。

 

 

更多精彩内容和点评请登录找同行网浏览。

此次案例转载自找同行网,版权归找同行网所有。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