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引发了各方激辩和“口水战”,这一问题要靠数据说话。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首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36.33%。
然而,中国银行业高盈利成绩下同样蕴藏着隐忧,并显露出资产质量早期恶化的信号。2011年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环比三季度双升,这是2005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首次出现不良双升。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余额季度环比分别新增117亿元、32亿元、9亿元、44亿元。
季度环比反弹和分类数据更值得警惕。2011年末不良贷款为4279亿元,较三季度上升201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上升189亿元,可疑类贷款上升16亿元,损失类贷款较少5亿元。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1%至1.0%,经济波动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011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1亿元;拨备覆盖率继续提高到278.1%,比上年末提高60.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为2.7%,比上年末提高0.21个百分点。
这些年来,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国“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金融生态”和金融结构正在发生改变,银行表外业务大幅增长,并形成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
然而,眼下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须的资本数额。根据已公布数据,我们按照6.2 万亿元来预计平台类贷款,2012年二季度开始,平台类贷款将进入集中清偿期,预计本年到期需要清偿的平台贷款占比20%左右,从而集中风险敞口是1.24万亿元。如果这类贷款的不良率提高1%,不良贷款余额将增加124万元,因此,未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并不容乐观。
传统解决不良贷款的方案可以简称为“增长解决方案”,即通过贷款的增加来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占比,但“增长解决方案”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新增不良贷款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二是需要有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然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银行业滋生高利润的宏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运行。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难持续。经济潮涌退去之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将会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显现。
可见,靠信贷放松改善资产负债表状况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信贷继续放松,那么将会改善一些企业的短期还款能力,即用新款还旧款。如此一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近期内会下降;但一旦放贷停止,对不良贷款率的负面影响终究会显现出来。由于杠杆比率过高是金融机构出现较大风险的根源之一,表内大量转出表外。因此,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当务之急是控制增量,降低杠杆率,实施杠杆率监管。
从更深层次看,正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里仍然存在着“病灶”,一遇到风吹草动,风险就会暴露出来。金融当局需要从审慎监管的角度,将银行系统的风险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治理和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汇率、资本账户开放、全球资本流动、货币的国际化等)综合起来考虑,建立新型监管框架,切实提高防范和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