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师生恋”也是一种大学精神?


近日学者易中天的“教授不能跟学生抢女朋友”一说引爆网络。他认为大学教授掌握很多公权力,对学生分数、毕业、考研等有极大影响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极容易让学生变成特殊的受益群体,也极对其他学生不公平。然而此说虽赢得了广大普通群众的掌声与喝彩,却并能够得到某些教授和学子的认同,他们不仅把金庸笔下黄药师爱上梅超风、杨过恋上小龙女,以及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余秋雨和马兰、杨振宁和翁帆等等之类的事例拿来作为反驳的佐证,甚至还发出了“师生恋是一种大学里固有的情节、大学精神的一部分”的声音。(详见《姬鹏:封杀“师生恋”是在阉割大学精神》)

必须承认,从法律上讲,确实没有不允教授和女学生谈恋爱的规定。加之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余秋雨和马兰、杨振宁和翁帆之类的佳话流传与人性标榜,似乎教授与女学生之间原本就是应当莺语相和、情之灼灼的。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开明、教授与女学生的新闻洋洋散散的今天,“师生恋是一种大学里固有的情节”之说,好像确实也有几分道理。然而据此就把“师生恋”归结为大学精神,说其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笔者倒是有点不敢苟同,并愿以聊聊数语与之商榷。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人总体的道德精神,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性和理性的一族。然而教授与女学生之间,虽有别于父女,却也不应打破师生人伦,而现今社会上流传的“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兽”难道也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精神么?

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然而现今当很多人谈到中国的大学时,往往以灵魂缺失、性格畸形而蔽之。灵魂的缺失导致了性格畸形的,性格的畸形则进一步扭曲了灵魂。尽管近些年中国的大学也出了几位著名的大话教授,也培养出几批优秀留学生,但在总体上除了有正在褪色的名誉光圈、招揽游人的少量老房子、国家的巨额拨款和学生入学分数较高之外,也不再是什么神圣的象牙塔了,而充斥其间的,则是一些不自爱和自律的教授在败坏着大学校园的神圣,德行拙劣的行为在污浊着校园的清新之风。而面对这些诸多的龌龊与“师生恋是大学精神一部分”的言之灼灼,笔者试问:当今大学教授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有几个能够做到文思泉涌 ”?当今的大学教授面对人们所期望的灿烂与辉煌又有几人能够在笑谈之中瓜熟蒂落?当今的大学教授面对钱学森临走时的遗憾又有多大的勇气敢豪气冲天地说:下次的诺贝尔奖属于中国”?!

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创始人弗莱克斯曾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学不仅应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应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社会德性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大学精神是大学抵御诱惑与腐蚀的盾牌。正是因为大学具有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的品质,才为世人所敬仰,才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也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条件。如果大学不能保持其精神和灵魂的纯洁性,则必然会在随波逐流中走向堕落的深渊,必然会在所谓“师生恋”的淫乱当中走向社会的反面而遭人唾弃。

鲁迅与许广平也好,余秋雨和马兰也罢,其所谓的“佳话”无非就是为世俗的人群提供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罢了,并不能因此就说明“师生恋”在大学是值得提倡的,更不能因此就说“师生恋”就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现今不是教授把女学生给上床了就是教授把女学生给强奸了的频频见诸报端,个教授以学分相威胁、以考研做诱饵、以辅导当借口, 以见不得人的方式让女学生当了自己小妾的种种乱象,足以说明他们是道德败坏的,是不配当教授的。而这一点,也正是大学精神失魂的根源所在,大学走向堕落的根本所在。

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当中,师生恋能够修成正果的例子并不鲜见,而现今太多虚伪的狡辩和懦弱的逻辑、太多空灵的飘舞和人性的争斗、太多幻想的激情和无谓的感性、太多蜻蜓点水式的投机取巧却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大学的精神圣塔,这难道不正是人们所深恶痛疾的吗?

——“师生恋”也居然也能成为大学精神,这不仅仅只是荒唐中的可笑,更是可笑中的荒唐!

(李吉明201251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