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文献与敦煌石窟


 敦煌吐蕃文献与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创建于公元4世纪,到吐蕃占领敦煌时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唐蕃争夺战争及蕃占初期有过停滞,但为时十分短暂,十余年后石窟营造又一如既往,甚至更胜于前代。据统计,吐蕃期间,敦煌石窟的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群,营建佛窟近百座,其中每重修者40多、新建者50多。在这些石窟中,绘有大量吐蕃赞普及其随从的图像,塑有吐蕃将帅装束的天王塑像,壁画中还绘有大量的吐蕃族人物形象,以及吐蕃治理下的敦煌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珍贵图像数据。而且,敦煌石窟的历史性变革就是在吐蕃统治后期完成的。这就是让几代敦煌学者一直关注的,又是让佛教学者们颇为费解的“一窟之内多幅经变共存”问题。敦煌石窟作为社会化的佛教活动场所,展示着敦煌历史上的佛教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佛教的中国化与大众化,以及佛教艺术的源流与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希望能从敦煌吐蕃文献中,发现敦煌佛教一步步向社会化、大众化迈步的轨迹,即敦煌石窟佛教全面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要的历史过程,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吐蕃文化对文化的影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