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吐蕃文文献


 敦煌的吐蕃文文献,也主要是写经,少量是文书。写经中,主要是卷轴式的《大乘无量寿经》和梵夹式的《般若经》(或曰《般若颂》)。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内容的写经,但数量极少。

卷式,中国传统形式,一般为高26厘米、宽45厘米的单纸粘接。汉文写经多用此形式,从右到左竖写。而藏文写经则是从左到右分栏横写,一纸二栏。一份大乘无量寿经,一般需要三纸六栏,个别也有五栏写完的。如果是若干份粘接在一起,所用纸量份数即三纸的倍数。最长者为12分的长卷,达36纸、近16米长。

梵夹式写经由古印度的贝页经发展而来。古印度佛经一般用梵文书写在“形似枇杷,叶面厚大”(隋-杜宝撰.《大业杂记》)的贝多树叶上,所以称之为贝叶经。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这种贝叶经的装幀在隋唐时亦随之传入,并称之为梵夹装。梵夹装的装幀形式,李致忠先生描写得较详细:“将写好的贝叶经,视经文段落和贝叶多少,依经文的顺序排好,然后用两块比经叶略宽略长一点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板或木板,将排好顺序的贝叶经上一块下一块地夹住,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一个洞者,穿绳之前先将绳的一端挽上疙瘩,以另一端将夹板及经叶串连,最后以绳绕捆夹板,一个梵夹装书籍就算装幀完毕。两个洞者,则以绳的两端同时串连夹板及经叶,最后绕捆起来,一个梵夹装式也算装幀完毕。”(12)可见,在古籍装幀形式中,梵夹装完全不同于经折装,也不同于旋风装。旋风装、经折装和梵夹装,是中国古代书籍从卷轴装发展到册页装先后出现的过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