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马蹄烧饼、油旋、盘丝饼、锅贴、甜沫等都是民间喜爱的食品。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在中国专制社会里,服饰一直是等级制的外在表现。地处齐鲁文化交汇处的济南,深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穿衣戴帽等衣饰方面,具有遵守礼仪、恪守旧制的趋向,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行业性衣饰变化较小,但也最能体现出一地的衣饰风格。如古时济南店铺掌柜多穿质地高档讲究、样式合于传统的服饰。一般是长袍马褂、扎腿的中式裤子和方口布鞋。由于商人历来是士、农、工、商四民中最富裕的阶层,因此其着装心理和着装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济南人的衣着习俗,那就是重质地、轻样式。古城济南及郊区下层居民对衣着的要求是实用、整洁。 古语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高望远、游园赏泉、听歌赏曲、逛庙会、烧香拜佛成为城郊名人雅士和普通民众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 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众多、清冽甘美闻名于世。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齐(齐州)多甘泉,甲于天下。”济南究竟有多少泉,尚无确数,多以七十二泉来形容济南名泉之多,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来形容济南城山水之美。更有宋代诗人黄庭坚写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趵突泉边、大明湖南门到百花洲一带是人们品茶下棋、听书赏曲的娱乐中心。徐北文先生在《济南风情》一书中写道:“据考,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官僚士大夫就在今大明湖南岸,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办法是引渠水曲折而流,两岸甃砌砖石,人们在水渠曲折之处列坐在岸上。于上游把酒用觞杯盛起,放在托盘上,使酒杯顺流漂下,行至曲折拐弯之处,往往会停止不动;即使在前一拐弯的地方不停,也会在后面的曲折处停下的。于是坐在其旁的人就取停下的酒杯而饮。饮酒人有即席献艺的义务(如作诗吟唱等),作诗不成便被罚酒,成为‘流觞曲水’的诗酒盛会。 ”顾名思义,史书上记载的“曲水亭”盖由此而来。 济南的曲艺传统悠久,明代就用“词山曲海”形容济南戏曲之盛。游园览胜、听歌赏曲、品茶斗棋,成为文人雅士重要的消闲方式。芙蓉街原是明德王府的西苑,清初沦为民居街巷。它在抚院西邻,南连院西大街,北接文庙和贡院。文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贡院是山东省进行乡试的地方,每到三年一度的乡试,这一带便挤满了各地前来应试的莘莘士子。为参加考试的人提供各种方便的店铺应运而生,尤以经营古玩书画、书籍文具为多,由此芙蓉街便成为济南典型的商业街和文化街。到曲水亭喝茶,到芙蓉街淘书,成为当时文人学者的雅好。 除开在名泉边的高档茶馆书社供文人雅士娱乐消闲之外,到处可得的泉水也让济南平民养成了饮茶的习俗。为平民开设的茶馆,也叫“茶炉”,通常只卖开水,不卖茶,少数茶馆也备些粗茶,夏天在门前摆大碗茶卖给过路行人,价钱便宜,多为行人解渴之需。
济南人的饮食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