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风俗


  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说:“济南士好经术,城乡绅家,罔不课读;即农夫胥役,亦各送子弟受读。学校如云,名里相望。” 作为文化的先进地区,有不少大师级学者如施闰章、黄叔琳、于敏中、翁方纲、阮元、刘凤诰、黄钺于、何凌汉、何绍基、俞正燮、顾炎武等先后来济宦游,促进了济南文教的发展。济南也有许多饱学之士,马辅的《绎史》、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成就最大。历城叶承宗的《历城县志》也是有分量的著作。清代学者、藏书家周永年与朋友筹建的借书园,是为公共图书馆之滥觞。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被视为辑佚史上的创举。王象春的堂孙王士稹却大大超过了前辈而成为一代诗宗,与王士禄、王士祜兄弟3 人被称为“三王”。王苹、田雯、女诗人赵慈的诗作在清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乾隆以后逐渐衰退,晚清诗派“同光体”的先驱者何绍基曾在咸丰年间执教于泺源书院,但也未能促使济南的诗歌中兴。 与其他因经济发展而崛起的城市相比较而言,济南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稳固而少有变化的生活。受城区布局的影响,城里居民主要包括各级官府的官吏、幕僚及其家属,负责维护城里安全的官兵、应差出役的各级公私人员,定期前来考试的士子,在济南城里从事各种经营的商人,还有僧、道、医、卜、星相闲杂人等。城郊居民以汉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因军队驻防、经商贸易、逃荒避难等原因迁入,但能够形成聚居点的只有自元朝大量迁入的回族。城里的东门大街、东西钟楼寺大街是大户人家集中居住区。普通居民多居住在四门之外,从事着为城里居民服务的不同行当,形成了不同的贸易中心。贩卖青菜和水果的小贩多是四乡的农民。春天的香椿芽、夏天的绿豆、西瓜、桃子,秋天的柿子、核桃、山楂、红枣,多由城南山区的农民贩进城里。城市北郊一带,水田多,菜地多,莲藕、茭白、蒲菜是其特产,城里居民吃菜多有仰仗,故旧时有“南柴北菜”之说。乾隆《历城县志》卷五记载 “东关土厚水深,其人敦朴,然失也鄙;西关水清山秀,其人文雅,然失也华;南关地冲民杂,其人勇悍,然失也戾。谚云:‘东麦、西米、南柴、北菜。’又日:‘东关胡饼西关酒,好汉出自南门口。’此言虽鄙,盖亦确论矣。”城里的马市街、茶市街,西门外的筐市街、估衣市街、花店街,南门外的柴火巷等,这些街名都是以商品集市命名的。 济南属于北方城市,虽不见北方城市常有的门禁记载,但住宅差别还是一目了然。居住区是按身份、职业来划分的,因经济实力的不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呈现出高门大院和低矮小房之分。中产之家的住宅流行的形式是四合院,坐北朝南,北屋一般是3~5间,为正房,或称上房,多为长辈居住。 上房的摆设也颇为讲究,一般上房正间摆有条案(也称条几),其前置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分列两旁,正中墙上多挂有字画(中堂),沿东西墙各设座椅。 上房成为接待客人、家庭议事的重要场所。 济南的街道一般很窄,作为主要街道的院东、院西大街只有两丈多宽,一般街巷只有一丈宽。街巷路面多由来自城南山区的青石板铺设。作为府城,济南一般人家不养牲畜,出行多雇轿雇车。在城里,以轿子、独轮小车为主,出远门主要坐骡马大车,男子外出多骑马。在西门附近,因来往客商较多,逐渐形成了以经营马鞍、辔头、鞭子为主的鞭指巷。清咸丰年间,在鞭指巷的北首尚有一间规模不小的车马店,以方便来往的客商雇车。城郊的普通居民多以步行为主。 济南的饮食风俗与济南的风土环境、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节日食俗在济南世代流传。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端午粽子腊八粥,正月元宵二月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