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二代互联网的领袖企业,盛大网络和阿里巴巴B2B上市企业先后从证券市场退出,前者告别了纳斯达克,后者也准备从香港证券交易所撤退。
这两家企业都曾经风光无限,扛起过中国互联网领袖的大旗。在全球经济处于不景气的阶段,证券市场普遍低迷的时期,他们都选择了私有化,这会是一个开头吗?后面是否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到私有化的行列呢?
回顾过去,国内比较早私有化的互联网企业是TOM在线,随着SP业务的调整,其营收和利润大幅跳水,不得以退市。
此次,盛大和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虽然有业绩低迷的成分在,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看看他们的财报,就知道了。
根据阿里巴巴B2B业务公布的最新财报,虽然阿里巴巴2011年第四季纯利为3.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6%,是 9个季度以来首次下跌,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而且,阿里巴巴的纯利、营收和注册用户都在提升,截至2011年12月底止,阿里巴巴全年纯利17.13亿元人民币,按年升16.6%;营业收入64.17亿元人民币,按年升15.5%,注册用户按年升23.5%至7633万户。
同样,根据2011年三季报显示,三季度盛大网络净营收达人民币17.731亿元(约合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8.0%;按GAAP计算,净利润为7490万元(约合11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3亿元下滑43.7%。
虽然都面临着业绩的压力,但是盛大和阿里巴巴还没有被逼到无以为继的绝路。可以说,他们的退市,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表达了这一层意思,“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子公司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
而盛大网络CEO陈天桥一直对华尔街资本无视其长远的布局而愤慨。在资本的压力下,盛大网络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害。
因此,可以看出,盛大和阿里巴巴的私有化是基于对目前经济和证券市场情况的考虑,从企业业务调整和长期规划着手,进行快刀斩乱麻似的阵痛疗伤,以期获得“凤凰盘涅”般的重生。
目前来看,中国上市的各家家互联网企业,面临业务调整的企业不多,传统门户和搜索引擎业务稳定,目前没有特别好的突破机会。而新兴的团购网站,电子商务网站,SNS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网企业,或在努力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或在苦苦追逐上市的梦想,退市离他们还比较遥远。
而且,退市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如果不是怀揣打造世界级企业的梦想,不是对行业发展了然于胸,不是对自身实力以及发展前景充满自信,企业家们肯定不会做出私有化的决定的。目前,拥有这份勇气和自信的企业家并不多。
总之,可以预计,盛大和阿里巴巴的私有化只会是个案,肯定不会形成中国互联网企业退市的浪潮。
盛大和阿里巴巴私有化会引发退市浪潮吗?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