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4月底及五一期间政策面利好不断刺激,5月2日上证指数高开高走,一举突破2400点瓶颈,上涨42.12点,收于2438.44点,涨幅1.76%。A股市场新一轮上证或因此启动。
实际上,在证监会下调期货及A股交易费用,打响A股进场发令枪之前,至少有三方面的信息提前暗示,A股已经处于估值底部,积极介入、建仓的时机已经到来。
首先发出底部信号的是证监会。4月13日,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向社会公布证监会公告[2012]7号《关于修改的决定》,宣布降低券商自营、资管和经纪三大传统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累计为券商释放出四五百亿元的资金。
证监会在公告中强调此举是为建立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在市场估值的底部区域作出逆周期调整。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向媒体解释称,一方面“目前市场处在估值中枢的水平,系统性风险降低,有必要对过去较高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进行调整”。
证监会的“逆周期”调节以及“估值中枢”、“系统性风险降低”的表述,实际上间接确认了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底部。
QFII的表现则更直接,4月18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向媒体透露,“近期不少国外投资机构积极争取QFII资格,包括摩根大通在内很多QFII机构对于中国市场非常期待,申请额度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与QFII一样,近期RQFII资格和额度申请也异常积极。”
李晶同时强调,“目前中国A股的走势依然处于震荡区间,一方面下行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出现牛市可能性也不大。”资金跟踪监测机构EPFR的最新统计则显示,3月份最后一周,覆盖了大多数QFII的离岸中国股票基金终止了连续三周的资金净流出局面。一季度,中国股票基金累计净流入16.35亿美元,为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最佳表现。
QFII、RQFII资格和额度申请意愿的强烈,以及外资资金流入的好转,同样表明,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及外部环境已经到了外资机构投资者认可的介入或建仓时机。
管理层和外资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判断,国内的基金则稍显被动。26日,有媒体报道指,“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将加强对基金产品偏离基准的监管,基金行业的股票投资正在向沪深300成份股回归。”
这意味着,基金行业将会从非沪深300股票撤出资金,转而投向沪深300成份股,这笔资金预计在2400亿至3600亿元之间,这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相关股票将构成巨大压力。
基金被要求回归蓝筹股的消息,与郭树清近期强调蓝筹股投资价值的观点一脉相承。上市公司和基金一季报显示,基金确实在大幅撤离中小板创业板。
基金业对于市场的判断还来自于华泰柏瑞和嘉实的沪深300ETF的发行及超募。超过500亿,2007年以来基金发行的最大额度,一方面显示各类资金对于该类基金产品的追捧;另一方面更说明参与各方尤其是华泰柏瑞和嘉实对目前市场的基本看法:从发行后一个月左右的建仓期来看,至少表明华泰柏瑞和嘉实等方面认可当前的发行时点,是一个不错的介入和建仓时机。
明确或者了解了以上这些来自监管层、QFII、基金等主体的态度暗示,再来看待4月27日以来降低期货、A股交易手续费等多项政策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把前述各方的所作所为看做是A股投资价值的风向标和动员令,期货、A股交易手续费的降低应该就是发令枪:监管层显然希望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吸引资金尤其是楼市资金流向期市、A股,缓解房地产调控压力。这同时意味着,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强调的蓄水池功能,首次在监管层的层面被启动,要开闸蓄水了。
A股动员令早已吹响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