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注意力—姜子牙的行为艺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两者的叠加效应,使得产品同质化严重,信息泛滥,竞争激烈,消费者目不暇接。于是一场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眼球大战”拉开帷幕。

  注意力,是营销的基础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外界一定事物的能力。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某事物,才会对它展开记忆、联想等思维活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注意力,是产品信息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唯一通路。只有通过注意进入消费者的意识,才有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好感和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实现销售。因此,不被注意,就等同于不存在。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有限的注意力具有稀缺性,因而又成为新世纪争相抢夺的经济资源。

  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似乎患上了“注意力缺失症”,手拿遥控器,不停地搜寻着“下一个”。谁能吸引更多注意力,谁就能成为商战的赢家。

  有人曾开玩笑说:“我们每天饭前祈祷,睡前祈祷,遇到事情,还要呼喊‘上帝’。那么,上帝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到我们所有人的祈祷呢?”

  看到互联网带来如此海量的信息,商家不禁也有些担忧:“顾客要有多少双眼睛才能注意到我们呢?”

  然而,顾客只有两只眼睛,只能关注有限的信息。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我们的信息优先进入消费者的关注范围呢?

  渔翁之意不在鱼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如果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周朝的建立至少要推迟数年甚至更久。其实,姜太公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营销大师。试想,如果他没能成功地向周文王姬昌营销自己,又何谈建功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