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四月,来自湖南的三条消息让洞庭湖一举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一是省长徐守盛在洞庭湖区调研时表示,要力争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地处东洞庭的岳阳水域因为水体污染等原因,导致十多条堪称国宝的“长江活化石”江豚死亡;三是国内著名的“湘甲王”甲鱼品牌,因企业破产而消匿多时后,在南洞庭的益阳重现江湖。
以上三个消息,最具市场轰动效应的莫过于“江豚之死”,最鲜见于坊间的则是“湘甲王重生”。然而,联系今年两会期间,要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呼声再起,岳阳和益阳作为环洞庭湖经济区域三大核心的东南两角发力点,不禁引发笔者对最高端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索:江豚之死与湘甲王重生背后,实际上是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中,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看到江豚死亡的新闻,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白鳍豚。查阅资料才知道,江豚并非是有着“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鳍豚,因为,早在2006年,白鳍豚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不过,江豚和白豚一样,也有着同样可爱的容颜和美丽的名字——圆圆的脑袋上镶嵌着一条细长上翘的嘴唇,人们亲切地唤它“微笑天使”;更可怕的是,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年的“水中大熊猫”,同样面临着灭绝的窘境。
专家称,航运业、渔业、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江豚数量急剧下降,面临消失的四大主因。对此,笔者认为,除了这四大因素外,江豚集中死亡地岳阳的渔业发展模式应该也有一定责任。
众所周知,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岳阳地区得地利之优,水产品产量一直居全省之首,然而,在对死亡的12头江豚尸体解剖后,发现其中的9头江豚的消化系统里没有任何鱼食残留。也就是说,这些江豚大部分是饿死的!这样的结论对于有湘阴、华容双双跻身“全国渔业百强县”的岳阳来说,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实,大批因无鱼果腹的江豚,饿死在全省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岳阳,并不稀奇。因为,酷捕滥捞,已经造成江豚食物链枯竭断裂;环境恶化,使得江豚生存环境生态丧失。会流眼泪的江豚在默默诉说,岳阳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是靠规模化的人工养殖推动的;支撑当地GDP的增长数据,已经与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并无关系!
早几年,笔者就纳闷, “中国淡水鱼都”的桂冠,为什么会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益阳头上?直到去年,益阳市被联合国评为“中国杰出生态城市”后才知道,益阳很早就提出建设“绿色益阳”的思路。为此,从2007年起,益阳在洞庭湖流域清理整顿小造纸厂活动中,便一举关掉152家小造纸厂,不惜使当年全市造纸工业产值下降80%、税收下降50%。如今,看到“湘甲王”品牌甲鱼重现市场的新闻,就更让人欣喜地看到:绿色生态,已经不仅是该市政府的口号,而是演变成民营企业自觉的行动。
上世纪末创立的湘甲王甲鱼品牌,虽然上过央视报道,行销省内外,但采用的是仿野生生产模式。在企业破产倒闭后,收购其品牌和技术的益阳华源农业公司,不是重走建池养殖的老路,也没有就地捡起原来的销售通路与产品理念,而是将湘甲王甲鱼品牌所拥有的,由“中国水产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率其科研团队历经十多年研究多项甲鱼养殖和防病技术,与自己独创的“人放天养”生产模式相结合,在洞庭湖中围栏放养,不投放饲料,不用任何人工药剂,开启我国第三代渔业发展的全新生态放养模式。
由岳阳江豚死亡与益阳湘甲王重生,思索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区域经济建设的依托平台就是位于东南西角,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岳阳、益阳和常德三个中心城市。除了三地协同合作,共建防洪保安和交通信息体系外,为了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发挥得天独厚的洞庭湖水资源。而要做好“水”文章,就必须认识到,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生态”。因此,在当前进行规划时,必须明确对洞庭湖水资源“保护重于开发,养育重于利用”的前提,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坚实的中部崛起新支点,形成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湖南经济第二增长极。
如果岳阳江豚死亡背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改变,不能像益阳官方“壮士断腕”一样忍受晢时的阵痛,像放养“湘甲王”的民营企业家一样,为保护湖区生态环境自发地创新经营,那么,以石化造纸等高污染产业为基础的岳阳经济,势必在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让最关键的“生态”内涵缺失。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最终结果,也只能如同岳阳规划了七年的“江豚自然保护区”一样,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岳阳江豚之死与益阳湘甲王重生——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索之一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