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间服务是有价值的,因为没有居间人的介绍,好的项目会永远缺乏资金。充沛的资金对接了风险系数极高的项目,并成为破裂的泡沫,让资金方蒙受重大损失;没有居间人的介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至少从结识到信任的建立需要走过更为漫长的周期。
陌生人之间总是会有相应的不安全感,这是难以摆脱掉的;相反假如基于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而认识了另一个人,那么彼此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会有更深切的信任,而这信任就是居间服务的含金量。居间人是桥梁,是沟通的润滑剂,是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的调和剂。
虽然从长远来看,交往的过程未必都是愉悦的,未必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但至少通过借助居间人的力量,能让人与人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默契与和谐。这样的感觉会形成巨大的力量,从市场之中赚取相应的利益。
居间服务的核心就是信任的转移。原本缺乏信任的,由于共同对第三者的信任,因而会更容易建立信任。
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会分离,分离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居间人把一件事情在两个人之间撮合成功,当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就意味着你需要退出了。
作为成熟的居间人,需要跟当事人之间有约定,不会一直走下去,做完了居间服务,如何划上一个句号,暂告一个段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撮合成功就需要把居间服务终止,不要舍不得,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朋友之间会建立合作的纽带,但朋友之间在利益上,也势必难以启齿。“索要你的那一份收益,不要不好意思”,这话说来容易,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就是一个量化的问题了。
但那种价值如何衡量?利益如何兑现?这却是一个不能不考虑,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处理得不妥善,怕是连朋友都做不得了。从这种角度而言,你努力促成的朋友之间的合作,甚至会比从单纯的工作关系取得收益的难度更高。
你的劳务取得跟整体事件相比,注定是仅仅很小的百分比,这一点,在相应的政策法规之中,通常3%左右是受到保障的,但那要基于整个事件的基数,基数越大,比例越小。至于如何调和,就看具体事情,就事论事了。
另一个难点是:事件的整体基数是什么?是他们所共同面对并抓住的合作机会?还是有一定的延伸性,延伸到随后的两件、三件,甚至组建新的公司所运作的所有事情?
居间人单纯作为介绍人,既不负责运营,以应对不确定性的市场所蕴含的确定性的风险,又不在其中花费心思,提供智力支撑;也不支付相应的资金,去成为实打实的股东,却要永远享有相应的收益,那才真正是不好意思,也说不通的事情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居间人,你所介绍的合作项目,或许只有那个标的最小的最终成功,那些规模比较大的,都被推到了未来,那么难道你所享受的收益,也是以最小的那个项目作为基数?这怕是也有失公允。
合作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合作的力度的,这跟夫妻之间不同。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支付时间与支付条件。
客观的是:约定支付时间和支付条件,不应该是他们的预期目标达成之日,而是在一种合作纽带建立之时。毕竟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项目的含金量是可以很轻易就能计算地出来的。当然,你可以骑上马再送一程,也可以随他们一同走下去,但要明确你的身份,已然从单纯的居间行为变成了顾问关系。
你也可以取得一次性收益之后,然后作为全案顾问,参与其中。但是要注意,居间人与当事人之间一起走过的时间越长,就越是难舍难分,一方面你不可能永远在人家的生意中搅合,另一方面任何一方都无法给一个充足的理由,通过财务支付的方式来为这种居间关系划上一个句号,因而变成了一种不便。
你以一个闲职的名义进入一个机构,更多的是在不劳而获。对企业与自身的心态平和都没有什么帮助。而从机构运营的角度,任何一笔支出都需要有相应的名义。不能因人设岗,即使是再好的朋友,都需要以企业生命周期内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你更多的身份与价值,怕依然是以介绍人的职能为主。就是说,你再拿其他的项目,来融入那个团队,所取得的收益,依然是就事论事。项目引进成功,则享受相应的收益,项目没有引进成功,则无依无靠也必须心甘情愿。
但另一个矛盾是,每个企业对项目的接纳能力都是有限的。新项目的进入势必会干扰既有项目的受重视程度。因而加大既有项目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延伸合作,从长期来看,也是走不通的。
任何外人介入了一个家庭,即使再亲近,都只能算是叔叔或者舅舅;同样,居间人即使融进了一个团队,除了参与和建议之外,也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如此就会让双方都感觉尴尬。
从居间人个人的角度看,你得到了一份工作,归根结底也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
其实假如抛开了这样的撮合、磨合的过程,难道就找不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工作了吗?如果同样是取得稳定的工作,那么这种在寻找对接的过程,其价值究竟何在呢?
那么假如不是虚职,居间人作为顾问或者是小股东,这种身份的变化需要得到某种共识与认同。现实情况是,所有人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不舒服之感。
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否能取得相应的股东或者董事权利?股东与董事的权利除了定期享受分红之外,如何能随时变现,成为应对自己生活压力的解决方案?这却是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假如既没有投入,却又随时有权变现,那么对其他的股东是否公平合理?
所以只有约定一个条件退出,在一个关键节点(或者时间或者条件)的基础上,以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方式去结算,如此才是可复制的居间利益兑现模式。
但情投意合是否应该谈生意?收利益?那利益不是在决定于未来的结局,而是看现在的期待。比如以划分份额的方式,在一定的合作周期之内所可能产生的利益回报为基数,成交金额中的一定好处,而不是预期的未来收益。因为未来收益是不确定的,只有在确定的基础上,才合情合理。
居间人的收益通常只能从一方收取,否则就容易扯皮。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委屈得说“凭什么是我”。任何推卸责任的言辞与行动都会带来负面效果。就如在开始做居间的时候梦想“通吃”,期待在成功之后也有来自双方的利益保障,大体上也注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
顾问不是按劳取酬,而是就事论事,是看所提供的项目贡献的大小。是对当事人的收益,when, how, how much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
居间人作为桥梁或者媒人,只是负责提供相识的机遇的,至于是否珍惜,如何将彼此合作的价值最大化,这就超出了居间人所控制的范围了。虽然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毕竟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觉和判断都是不同的。
但关注未来,每个家庭都会吵架,夫妻之间都会有感情倦怠,甚至会劳燕分飞各西东,从长远来看,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人都会变成尘土,浮动的利益与损失都会尘埃落定。
感情与感觉是无法复制的,甚至会随时改变的。如何将居间、顾问与股东之间的身份量化,量化了之后,谁会吃亏?这是个问题。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感情到了,自然会在内心有如此呐喊!
但情感是情感,理智是理智。居间服务是必然要划上一个句号的,只有一个阶段过去,才会让下一个阶段尽早开始,进入到良性循环,而划上句号就必然要面临被量化的问题,如何量化,怎样支取?何时支付?算在谁的头上,这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处理得不好,怕是会在所有相关人员心理投射下阴影的。
贾春宝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